首页 >> 新闻中心 >>主要活动 >> 附件1、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东黄复线83#桩教师公寓改线工程(公示稿)
详细内容

附件1、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东黄复线83#桩教师公寓改线工程(公示稿)

 1、项目概况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下设潍坊、聊城、各宁、南京、新乡、沧州、襄樊、仪长、洪荆、京唐输油处和黄岛油库等输油处级单位,共管辖着37条在役石油管线和在建石油管线,业务范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共14个省,管线全长6132.24km,油库油罐总罐容2533m3,原油一次输送能力14170t/a,担负着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河南汕田、江汉油田等油田的原油输运以及进口原油输送任务,为燕山石化、天津、齐鲁、青岛、仪征、金陵、扬子、上海、安庆、九江、荆门、洛阳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北、东南沿海地区的炼化企业输转原油,管道运输作为先进运输方式之一,其特点是安全、高效、快捷和运费低。

东营一黄岛原油管线于1974年底建成投产(以下简称东黄线),该管线起自东营市东营输油站,主要途经东营市、广饶县、寿光市、潍坊市、昌邑市、高密市、胶州市,终到黄岛区黄岛油库,设计最大输油量为650×104/年。目前全线主要设置5座输油站,其中东营首站1座,广饶站、寿光站、昌邑站等3座中间站,黄岛末站1(即黄岛油库),管线长度247.78公里。2012年实际输油能力达到600×104吨。

东营一黄岛原油复线于19867月建成投产(以下简称东黄复线),该管线起自东营市东营输油站,主要途径东营市、广饶县、寿光市、潍坊市、昌邑市、高密市、胶州市,终到黄岛区黄岛油库,设计最大输油量为1000×104/年。

目前全线主要设置4座输油站,其中东营首站1座,寿光站、昌邑2座中间站,黄岛末站1(即黄岛油库),管线长度251公里。2012年实际输油能力达到800×104/年。

现有《东黄(复)线(高密市城区和广饶县城区)、东临线(惠民县城区和商河县城区)改线及站场部分设备更新工程》,于2015722日由原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审批,审批文号为鲁环环审〔2015172;目前尚未组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评审会。该项目建设内容为:(1)东黄线、东黄复线高密市城区段分别改建管线21公里和19公里,广饶大王段分别改建管线30公里和29公里,新建高密柳沟阀室、广饶大王阀室(东黄线、东黄复线共用);昌邑站、寿光站、广饶站更换部分管道、阀门,寿光站更换输油泵组及更换电动阀门,昌邑站、寿光站新建135KV变电所等。(2)东临线惠民县城区段改建管线20公里,商河县城区段改建管线16公里,新建惠民朱老虎阀室;东营站、滨州站、惠民站、商河站更换输油泵组、阀门;东营站增设1000立方污水罐及分离设施;滨州站增设雨水隔油池,滨州站、惠民站、商河站分别新建1000立方消防水罐等。

根据中石化股份公司的《关于管道储运分公司黄岛输油管道迁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石化股份计项[2014]95);改线段东黄复线设计压力为6.0MPa,设计温度为45,管径为Φ711mm

东黄复线寿光段经过风华世纪学校教师公寓处,规划建筑位置与老管道位置存在冲突。

为了确保教师公寓的正常建设和建成后东黄复线的安全运行,避免发生重大的管道事故,寿光市人民政府多次与潍坊输油处协商,要求对该段管道进行迁改,改线后可以消除原管道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并支持地方规划建设。

2、项目特点

1)本工程为管线工程,工程占地内主要野生植物物种为草科植物。野生动物物种类别较少,主要为昆虫纲。所占区域内没有珍稀动植物物种。工程占地内原有生物物种在工程周围区域广泛存在。施工期不可避免的要对项目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工程占地范围内的草本植物等被去除,这部分破坏的植被分布范围集中,导致占地范围内的植被覆盖率、植物物种量和生物量短时期内大幅降低。如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将产生水土流失等,因此施工期结束后应进行生态修复。

2)本项目施工期临时占用场地主要包括管道施工时的作业带临时占地。施工临时占用场地将改变原有的土地使用功能;施工临时占用场地将破坏原有的植被覆盖,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各穿越点(特别是道路穿越点),由于需要堆放施工材料,组织施工,占用道路等,可能造成施工路段的交通受到影响,对周边居民的出行带来不便。为了缓解施工期临时占用场地布置带来的环境影响,施工单位应严格划定施工临时占用土地的边界,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少占用土地;因地制宜,应该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各临时占用土地,在施工前,应该与当地村民做好协调工作,做好青苗补偿工作;在施工完成后,应该撤走所有施工材料,及产生的余泥、废弃土方等,做好植被恢复工作;在各穿越点(特别是道路穿越点)施工时,应该科学安排施工场地布置;对直接开挖穿越的道路,应该实施单边封闭施工,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对于出入的运泥车辆,应该实施清洁工作,避免影响外界环境;精心安排施工时间,降低对居民出行的影响。

3)本项目潜在的环境风险主要有原油泄漏及泄漏引起的火灾及爆炸等。建设单位应严格落实环评提出的风险防范措施并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将环境风险控制在当地环境能接受的范围。

4)施工过程中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产生源有:施工开挖产生的扬尘;施工建筑材料的装卸、运输、堆砌过程以及开挖弃土的堆砌、运输过程中造成扬起和洒落;以及各类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此外,管道投产前需要进行清管(或吹扫)、试压、空气置换等,会排放含有少量泥沙、焊烟等颗粒物的空气。应采取切实措施将环境影响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5)本工程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在施工作业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管道安装完后清管试压排放的废水。应合理处置,禁止排入类及以上水体。

3、工作过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拟建项目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项目建设单位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委托我单位承担拟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项目组立即组织人员到建设项目所在地进行了现场踏勘与实地调查,收集有关项目基础资料并制定监测计划,委托青岛京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区域环境进行了现状监测。最终编制完成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版)。

4、分析判定情况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规定,拟建项目属于第一类 鼓励类,七、石油、天然气,3、原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建设项目,属于鼓励类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拟建工程位于城市水源区,但是不在工厂、飞机场、火车站、海()港码头、军事设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工程一般线路临时占地20010m2,施工结束后进行场地恢复,不会对用地性质产生明显影响。项目选址符合《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

管线涉及弥河水源地、市自来水公司水源地,不在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无文物覆压;管线避开了较大河流等敏感水体,对周围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管线路由不涉及拆迁,社会敏感性低;管线路由距离城市发展区域较远,均穿越较偏远乡镇,管道的通过性较好;管道进行了良好的防腐,因此正常工况下,管道的运营不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影响。施工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项目对评价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负面影响是可逆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评价区生态系统可以逐渐恢复。工程选址选线合理。

根据《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20162020年)》,距离最近的生态红线区为寿光双王城水库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区“SD-07-B4-09”,拟建工程距其约30km,不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选址符合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

本工程满足《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中相关要求。

5、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影响

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

在施工期间,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量约占扬尘总量的60%以上。大风天气对容易起尘的施工道路进行洒水抑尘,同时降低车辆行驶速度,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可将TSP的污染距离缩小到20~50m范围。距离工程线路最近的村庄超过50m,对周围敏感点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管线施工作业扬尘污染是短时的,且影响不会很大。采取合理化管理、对容易起尘的作业面和土堆适当喷水、土堆和建筑材料遮盖、大风天停止作业(达到四级及以上风速时)等措施时,管道施工扬尘对周围保护目标的影响会大为降低。

施工期间,运输汽车、挖掘机等大型机械施工中,由于使用柴油机等设备,将产生燃烧烟气,主要污染物为SO2NO2CmHn等。但由于废气量较小,且施工现场均在野外,有利于空气的扩散,同时废气污染源具有间歇性和流动性,因此对局部地区的环境影响较小。

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

施工期废水主要是来自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以及清管试压排水。工程的建设施工周期较,本项目沿线距离村庄较近,不在项目场地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人员食宿依托沿线城镇或村庄解决。共产生72m3生活污水。由于工程线路较短,且距离村庄较近,可依托村镇现有的化粪池等处理设施进行处置。因此施工期生活污水对环境影响较小。由于试压水质为无腐蚀性洁净水,并且管道在焊接前均需经过人工擦拭,只要施工单位严格执行规范,试压排出的水只含有少量的泥沙、焊渣等杂质,可经过沉淀后可就近用于林地的灌溉补水和绿化,试压排水对外环境影响很小。

3)固体废物

本项目施工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废弃包装、纸屑等,产生量为0.9t,统一收集后,依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本项目产生的土石方主要是管道开挖和回填后产生的剩余弃土石方和废渣。弃土方、弃渣用于管道两侧田埂修整、低凹地平整,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本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施工废料量约为0.22t,全部依托当地环卫部门有偿清运。拆除的现有废弃输油管属于危险废物,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各固废均得到合理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4)噪声环境影响

施工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会噪声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施工噪声影响,管道工程两侧200m内分布有敏感点的工段应禁止在夜间及午间等居民休息时间进行施工,必须要连续作业的应提前向环保部门进行申报,并及时向周边居民告示,同时应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加强与周边村镇及居民的沟通,取得居民的理解;其余管段也应落实相应污染防治措施,并尽量避免在夜间进行高噪声作业。管道工程相对每一个敏感点临近的管段施工时间较短,其噪声影响是暂时性的,施工结束后,上述影响也将随之消失。

5)生态环境影响

本工程线路总长度1.1km。线路工程永久占地包括三桩、警示牌占地,每个占地按1m2,本工程线路永久占地6m2。本工程线路临时占地包括线路作业带占地、堆管场地占地以及施工便道占地,本工程临时占地20010m2

管道工程大部分临时占地是在管道开挖埋设施工过程中,对草本植物等用地有一定的影响。工程施工不单独设置施工营地,不新建永久性道路。本项目施工便道对生态的影响很小。临时性工程占地短期内影响沿线土地的利用状况,施工结束后,随着生态补偿或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这一影响已经逐渐减小或消失。

由于施工扰动,导致原有的植被破坏,相应减少植被的数量。但本项目施工作业面很窄,施工期短暂,施工期结束后随着人工恢复与补偿措施及自然演替过程,不会对植被的数量及多样性产生较大影响。管道沿线的植被破坏具有暂时性,一般施工结束后而终止。工程施工期间对该地区的动物的影响是明显的,但这种影响是暂时性的、轻微的,而且施工期一般只有三个月左右,施工完毕将恢复正常,不会影响其存活及种群数量。施工期结束,这种影响也随之逐渐消失。

虽然施工期临时工程对景观的影响无法避免,但也是暂时的,施工结束后,管道工程敷设在地下,进行密闭输送,运营后沿线工程扰动区域内的原有人工植被及自然植被逐渐恢复,对沿线区域景观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

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建设期管线的建设对土壤的占压和扰动破坏。铺设管道会改变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状况,但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土壤质量可逐渐得到恢复。

本工程整个建设期内可能造成土壤流失,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为管道区,工程施工期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时段。通过对拟建项目沿线进行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将逐步恢复至原有水平,大大减少土壤流失量。项目在施工作业带作业时禁止在施工作业带场地四处乱挖;地面基本保持平整;根据施工作业带所处地形和挖深,采取相应措施减小水土流失。

6)运营期环境影响

本工程管道全线采用密闭输送工艺,且深埋地下,管道进行了防腐处理,所以,在营运期正常工况下,管道干线不产生和排放污染物,不阻碍物种的移动,也无非污染生态影响,一般不会造成水土流失。营运期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环境影响。事故状态下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7)环境风险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本工程不构成重大危险源。本项目潜在的环境风险主要有原油泄漏及泄漏引起的火灾及爆炸等。建设单位应严格落实环评提出的风险防范措施并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本项目建设的环境风险可以控制在当地环境能接受的范围。

8)清洁生产

本项目原油采用管道运输,与铁路、水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相比,管道运输具有运输能耗低、运输周转损耗小、运输成本低、安全性高、环境污染小等方面的优势。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可接受,实施清洁生产管理制度,符合清洁生产要求。

9)公众参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部令第4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稿)、《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鲁环评函〔2012138号)中的相关规定,项目开展了两次公示,并编制了公众参与单行本。按规定开展了报批前公示。本工程建设得到了绝大多数公众和当地各级政府、社会团体的支持,工程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6、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本工程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要求,符合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行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要求,选址选线合理。设计中采取了先进的工艺设备、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节水等措施。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将会对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声环境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工程施工及运行过程中,建设单位将认真落实工程设计和本报告中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污染防治措施、环境风险应急措施并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可以把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可接受程度。因此,项目在落实环评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风险防范及应急管理措施以及满足环评报告书提出建议的前提下,本项目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是可行的。


 

1   总则... 1

1.1        编制依据... 1

1.2        评价原则及评价重点... 7

1.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 8

1.4        评价标准... 9

1.5        评价等级及范围... 13

1.6        评价重点... 17

1.7        相关政策、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 17

1.8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22

2    工程分析... 2-24

2.1        建设项目概况... 2-28

2.2        工艺流程及产污分析... 2-37

2.3        清洁生产分析... 45

2.4        小结... 45

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6

3.1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6

3.2        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50

3.3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52

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7

4.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67

4.2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79

5    环境风险评价... 99

5.1        风险识别... 99

5.2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106

5.3        风险事故情形分析... 108

5.4        环境风险分析... 122

5.5        环境风险管理... 127

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51

6.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151

6.2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53

6.3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61

6.4        小结... 163

7    污染防治措施经济技术论证... 165

7.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65

7.2        施工期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169

7.3        营运期生态保护措施... 171

7.4        环保对策措施汇总... 171

7.5        环保投资... 172

8    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173

8.1        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173

8.2        建设条件可行性分析... 174

8.3        环保可行性分析... 174

8.4        小结... 177

9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78

9.1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78

9.2        小结... 179

10 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 180

10.1      环境管理与信息公开... 180

10.2      施工期环境管理与环境监理... 181

10.3      运营期环境管理... 182

10.4      环保设施验收... 183

10.5      环境监测计划... 184

11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建议... 188

11.1       结论... 188

11.2       公众参与... 196

11.3       总评价结论... 196

11.4       环保措施及验收要求... 196

11.5       建议... 197


 

第 1 章   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11日施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1229日修订并施行);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1026日修订并施行);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1229日修订并施行);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117日修正版);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号,2017627日修订,201811日施行);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81026日修订并施行);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81026日修订并施行);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28日起施行);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31日起施行);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11日起施行);

[1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682号令,2017101日起实施);

[1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 44号,2017629日公布,2018428日修订);

[14]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20139月)

[15]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2015416)

[16]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2016528日);

[17]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201911日起施行);

[18]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境保护部文件,环发[2012]77号文,201273日);

[19] 《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境保护部文件,环发[2012]98号文,201288日);

[20]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

[21]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第17号,201151日起施行);

[22]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环境保护部办公厅,环办[2012]134号,20121030日);

[23] 关于印发《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发[2014]197号);

[24]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

[25]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5号);

[26]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

[27] 《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工产业[2010]122号);

[28] 《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环评[2016]150号)。

[29] 《关于印发<“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大气[2017]121号);

[30]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74号)。

1.1.2            地方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1]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181130日修订);

[2]     《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人大2018121日起施行);

[3]     《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人大2016111日起施行);

[4]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2018123日起施行);

[5]     《关于构建全省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的实施意见》(山东省环保厅,鲁环发[2009]80号);

[6]     《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2016-2020年)(鲁环发〔2016176)

[7]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鲁政发〔201710号)

[8]     《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20137)

[9]     《山东省生态建设规划纲要》(鲁政发〔2003119号);

[10] 《关于印发<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鲁发改农经〔2016444号)

[11] 《山东省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38号,200246)

[12]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三期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鲁政发[2018]17号);

[13] 《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通知〉》(鲁环办函[2016]141号);

[14] 《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山东省环境保护厅201258日,鲁环评函〔2012138号);

[15]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特征污染物监管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通知》(鲁环评函[2013]138号);

[16] 《关于贯彻实施<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6 项地方大气环境标准的通知》(鲁环办函[2013]108号);

[17] 《山东省环保厅关于对环境空气质量恶化区域实行项目限制批的通知》,鲁环函[2014]66 号;

[18]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的通知》,鲁政办发[2013]37号;

[19] 《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通知》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200563日鲁发[2005]20号);

[20]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水污染防治规划》(鲁政办发[2003]106号,20031223日);

[21] 《山东省南水北调条例》(山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1541)

[22] 《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0061130)

[23] 《山东省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办法》(山东省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200981)

[24] 《山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3.07实施)

[25] 《山东省环境保护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374号发布)

[26]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鲁政办发明电[2013]98号,20131126)

[27] 关于印发《重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申请穿越饮用水源保护区办理流程的通知》(鲁环办[2015]20号)。

[28] 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环境保护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鲁环发〔20175号);

[29]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1715号);

[30]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15]31号);

[31] 《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环发〔2016191号);

[32] 《关于进一步严把环评关口严控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通知》(鲁环函[2017]561号);

[33]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实施细则的通知》(鲁政办字〔2017150号);

[34] 《山东省环保厅关于明确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鲁环函[2017]135号);

[35] 《关于严格执行<山东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鲁环函[2017]519号);

[36] 《山东省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37] 《山东省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20181130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38] 《潍坊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潍坊市人民政府2001410 潍政发[2001]21 号文发布);

[39] 《潍坊市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方案》(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3 226 [2003]14 号发布);

[40] 《关于进一步明确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有关问题的通知》(潍坊市环境保护局,潍环发[2014]14 号);

[41] 《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有效控制结构性污染的意见》(潍政发[2005]43号);

[42] 《潍坊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潍坊市人民政府令第25号);

[43]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严格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潍政办字[2010]167号);

[44] 《关于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实施意见》(潍政发[2012]15号);

[45] 《潍坊市整治空气以为污染实施方案》(潍办发[2013]27号);

[46]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潍坊市按行业环保先进标准管理重大项目暂行办法的通知》(潍政办字[2015]15号);

[47]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潍政办字[2015]101号);

[48] 《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20日潍坊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49] 《潍坊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调整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潍环发[2017]47号);

[50] 《潍坊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试行建设单位自行申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信息工作的通知》(潍环函[2017]69号);

[51] 《关于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实施意见》(寿办发[2017]29号);

1.1.3            相关导则及技术规范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

[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

[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T2.3-2018);

[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

[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

[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

[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8]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

[9]     《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7年第43号);

[10]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HJ2000-2010);

[11] 《水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HJ2015-2012);

[12] 《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HJ2034-2013);

[13]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 2035-2013);

[14] 《固体废物鉴别导则》(试行)(环保总局、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质监总局公告2006年第11号);

[15] 《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Q/SY11902009);

[16]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5892010)

[17]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

[18] 《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

[19]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81日起实施);

[20]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HJ819-2017)

[21] 《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保部公告2013 31号);

[22]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3-2014);

[23]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2013);

[24]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69-2014);

[25]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施工规范》(GB50424-2015);

[26] 《油气管道动火手册》(Q/SYGD1039-2014)。

1.1.4            相关规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

[2]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

[3]     《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

[4]     《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

[5]     《山东省生态红线保护规划》(2016年);

[6]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2017年);

[7]     《潍坊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2017年);

[8]     《潍坊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2001年);

[9]     《潍坊市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方案》(2003)

[10] 《潍坊市水源地划分方案》(2001年);

[11]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2] 《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

1.1.5            工程依据

[1]     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2019.8.12);

[2]     企业营业执照(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

[3]     潍坊市规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证明(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

[4]     关于东黄复线83#桩教师公寓改线工程规划意见(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

[5]     东黄复线83#桩教师公寓改线工程可研报告(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

[6]     东黄复线83#桩教师公寓改线工程安全评价报告(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

1.2  评价原则及评价重点

1.2.1            评价原则

1)依法评价: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和规划等,优化项目建设,服务环境管理;

2)科学评价: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科学分析项目建设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突出重点: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特点,明确与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审查意见,充分利用符合时效的数据资料及成果,对建设项目主要环境影响予以重点分析和评价。

1.2.2            评价重点

根据拟建工程特点,结合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各因素确定的评价等级,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的规定,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环境风险影响评价为工作重点,同时注重水环境、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环境污染、防范环境风险、减缓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

1.3.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根据工程的施工期工程内容和运行期污染源排放状况,本项目环境影响识别见表1.3-1

1.3-1  拟建项目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因素

时段

影响因素

影响因子

施工期

管道敷设

影响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

降低农业产量及收入

降低草地生态量

改变土壤结构、土地利用、水土流失

影响社会环境(主要为道路交通)

施工废水

若生活污水、施工废水、管道清管试压排水入水体则会使水质下降,施工有可能短期阻断地表径流,进而影响水质

施工垃圾

影响土壤环境质量

施工机械和设备噪声

车辆行驶、机械运行对声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周围的村镇、居民生活环境产生影响,影响声环境质量

施工扬尘

施工机械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污染,对周围植被的影响,对临近村镇居民生活的影响,影响环境空气质量

运行期

事故状态

管道成品油泄漏,对沿线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造成污染

1.3.2            评价因子筛选

1)现状评价

结合区域环境概况及工程特点,确定本工程环境影响要素的评价因子见 1.3‑2

1.3‑2  本项目环境现状和影响评价因子

序号

评价项目

评价因子

1

生态环境

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及分布、重点保护动植物种类及分布等

2

土壤环境质量

砷、镉、铬(六价)、铜、铅、汞、镍、四氯化碳、氯仿、氯甲烷、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烯、顺-1,2-二氯乙烯、反-1,2-二氯乙烯、二氯甲烷、1,2-二氯丙烷、1,1,1,2-四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四氯乙烯、1,1,1-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三氯乙烯、1,2,3-三氯丙烷、氯乙烯、苯、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乙苯、苯乙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硝基苯、苯胺、2-氯酚、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䓛、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萘、石油烃(C10-C40)、pH值共47项。

3

环境空气

SO2NO2PM2.5PM10、非甲烷总烃

5

地下水环境

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氰化物、氟化物、氯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铜、锌、砷、汞、镉、六价铬、铅及K+Na+Ca2+Mg2+CO32-HCO3-Cl-SO42-浓度等。

6

声环境

等效连续A声级Leq

7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面积、侵蚀模数等

8

环境风险

原油、CO

 

2)预测评价

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植被类型、重点保护动植物、景观等;

水土流失:扰动原地貎、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弃渣量、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量、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社会环境:工程占地。

1.4  评价标准

1.4.1            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

SO2NO2PM2.5PM10CO等常规污染物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

NMHC参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执行。详见表1.4-1

1.4-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污染因子

标准值:mg/m3

标准来源

小时平均

日平均

SO2

0.5

0.1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

NO2

0.2

0.08

PM2.5

0.075

PM10

0.15

CO

10

4

NMHC

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

2、地下水

沿线浅层地下水执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类标准,未涉及因子石油类参照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附录AA.1规定的标准限值。

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含水层地下水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附录AA.1规定的标准限值。

地下水执行标准情况见表1.4-4

1.4-4 地下水质量标准

序号

污染物

单位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类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附录AA.1标准

1

pH

无量纲

6.5~8.5

不小于6.5且不大于8.5

2

总硬度

mg/L

450

450

3

溶解性总固体

mg/L

≤1000

≤1000

4

耗氧量(CODMn法)

mg/L

≤3.0

≤3.0(水源限制,原水耗氧量>6mg/L时为5

5

氨氮

mg/L

≤0.50

/

6

硝酸盐氮

mg/L

≤20

≤10(地下水源限制时为20

7

亚硝酸盐氮

mg/L

≤1.00

/

8

硫酸盐

mg/L

≤250

≤250

9

氰化物

mg/L

≤0.05

≤0.05

10

氟化物

mg/L

≤1.0

≤1.0

11

氯化物

mg/L

≤250

≤250

12

挥发酚(以苯酚计)

mg/L

≤0.002

≤0.002

13

Cu

mg/L

≤1.0

≤1.0

14

Zn

mg/L

≤1.0

≤1.0

15

As

mg/L

≤0.01

≤0.01

16

Hg

mg/L

≤0.001

≤0.001

17

Cd

mg/L

≤0.005

≤0.005

18

Cr6+

mg/L

≤0.05

≤0.05

19

Pb

mg/L

≤0.01

≤0.01

20

石油类

mg/L

≤0.3

≤0.3

注:浅层地下水石油类参照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附录AA.1规定的标准限值。

3、声环境

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功能区标准,详见表1.4-3

1.4-3 声环境质量标准

评价因子

单位

昼间

夜间

等效连续噪声A声级(Leq(A))

dB(A)

≤60

≤50

4、土壤环境

执行《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标准,详见表1.4-4

1.4-4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序号

项目

筛选值

管控值

序号

项目

筛选值

管控值

1

60

140

24

1,2,3-三氯丙烷

0.5

5

2

65

172

25

氯乙烯

0.43

4.3

3

铬(六价)

5.7

78

26

4

40

4

18000

36000

27

氯苯

270

1000

5

800

2500

28

1,2-二氯苯

560

560

6

38

82

29

1,4-二氯苯

20

200

7

900

2000

30

乙苯

28

280

8

四氯化碳

2.8

36

31

苯乙烯

1290

1290

9

氯仿

0.9

10

32

甲苯

1200

1200

10

氯甲烷

37

120

33

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570

570

11

1,1-二氯乙烷

9

100

34

邻二甲苯

640

640

12

1,2-二氯乙烷

5

21

35

硝基苯

76

760

13

1,1-二氯乙烯

66

200

36

苯胺

260

663

14

-1,2-二氯乙烯

596

2000

37

2-氯酚

2256

4500

15

-1,2-二氯乙烯

54

163

38

苯并[a]

15

151

16

二氯甲烷

616

2000

39

苯并[a]

1.5

15

17

1,2-二氯丙烷

5

47

40

苯并[b]荧蒽

15

151

18

1,1,1,2-四氯乙烷

10

100

41

苯并[k]荧蒽

151

1500

19

1,1,2,2-四氯乙烷

6.8

50

42

1293

12900

20

四氯乙烯

53

183

43

二苯并[a,h]

1.5

15

21

1,1,1-三氯乙烷

840

840

44

茚并[1,2,3-cd]

15

151

22

1,1,2-三氯乙烷

2.8

15

45

70

700

23

三氯乙烯

2.8

20

46

石油烃

4500

9000

1.4.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拟建工程施工期颗粒物和非甲烷总烃执行废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运营期正常情况下为密闭运输,无废气产生。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见表1.4-5

1.4-5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源

污染物

排放标准

执行标准

无组织废气

颗粒物

厂界浓度

1.0 mg/m3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

非甲烷总烃

厂界浓度

4.0 mg/m3

施工期扬尘控制同时执行《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3-2007)及《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48号)等相关规定。

2、噪声排放标准

施工期噪声排放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限值,见表1.4-6;营运期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具体见表1.4-7

1.4-6  建筑施工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时段

昼间

夜间

标准限值dB(A)

70

55

备注

夜间最大声级超过限值幅度不得高于15   dB(A)

 

1.4-7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厂界外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最高限值

单位

昼间

夜间

dB(A)

2

60

50

4)固废标准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修改单要求(环保部2013年第36号公告),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修改单要求(环保部2013年第36号公告)。

1.5  评价等级及范围

1.5.1            评价等级

1、空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本次环评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选取本项目污染源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推荐模型中的估算模型分别计算项目污染源的最大环境影响,然后根据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由于本工程不涉及集中式污染排放源,营运期正常情况无大气污染物排放,不涉及Pmax。大气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本项目废水主要来自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施工作业中产生的管道清管试压排放的废水。营运期无废水外排。因此本工程地表水评价适当简化,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建设项目属“41、石油、天然气、成品油管线(涉及环境敏感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类。

拟建项目在市自来水公司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范围内。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敏感。

根据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分级表,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一级。

1.5‑2  建设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

        项目类别

环境敏感程度

类项目

类项目

类项目

敏感

较敏感

不敏感

 

4、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根据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拟建工程所在区域属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2类区域;工程建成后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下,且受影响人口变化不大。根据导则规定,确定本次声环境影响评价为三级评价。

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根据资料收集及现场调查,项目影响区域内无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特殊生态敏感区,也无风景名胜、森林公园、重要湿地、原始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因此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属于一般区域。线路全长1.1km,小于50km。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环境影响》(HJ19-2011)规定,本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见表1.5-3,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应为三级。

1.5‑3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工程占地范围

面积≥20km2

或长度≥100km

面积2 km2~20 km2

或长度50 km ~100 km

面积≤2km2

或长度≤50km

特殊生态敏感区

一级

一级

一级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区域

二级

三级

三级

5、环境风险影响评价等级

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对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进行判定。

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的确定

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的确定

通过本项目生产、使用、储存过程中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的识别,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C对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的分级判定。

根据附录B给出的危险物质的临界量,计算危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临界量比值(Q)。

Q(q1/Q1)+ (q2/Q2)+…+(qn/Qn)

式中q1q2……, qn每种危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1Q2……, Qn每种危险物质的临界量,t

Q1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

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

本项目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的比值Q,具体见表1.5-4

1.5‑4  本项目Q值确定表

序号

危险物质名称

CAS

最大在线量,t

最大存储量,t

最大存在总量qn/t

临界量Qn/t

Q

1

油类物质(矿物油类,如石油、汽油、柴油等;生物柴油等)

-

2285.8

2285.8

2500

0.91

注:最大在线量以拟建项目所在管段最近的两个截止阀之间的在线量计。

根据表1.5-4,本项目Q取值范围为Q1

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

环境风险潜势初判

本项目Q取值范围为Q1

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环境风险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表1.5-5),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简单分析。

1.5‑5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环境风险潜势

+

评价工作等级

简单分析a

a:是相对于详细评价工作内容而言,在描述危险物质、环境影响途径、环境危害后果、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给出定性的说明。


 

1.5-6  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表


专题

等级的判据

等级的确定

环境空气

由于本工程不涉及集中式污染排放源,营运期正常情况无大气污染物排放,不涉及Pmax

三级

地表水

废水主要来自施工期,营运期无废水外排。施工期废水为间接排放。

三级B

地下水

拟建项目属“41、石油、天然气、成品油管线(涉及环境敏感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类,所在区域地下水属于地下水敏感区域。

一级

噪声

拟建项目所在区域为2类功能区;工程建成后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下,且受影响人口变化不大。

二级

生态环境

拟建项目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属于一般区域。线路全长小于50km

三级

环境风险

拟建项目风险潜势为I

简单分析a

1.5.2            评价范围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根据HJ2.2-2018中的规定,三级评价项目不需要设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本工程不设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营运期无废水外排,本工程不设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拟建项目穿越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的要求,地下水评价范围确定为以管线为中心外扩200m范围,且包含市自来水公司水源保护区。详见图1-1b)。

4、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管道两侧各200m以内区域。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见图1-1a)。

5、生态影响评价范围

生态影响评价范围为管道两侧各200m以内区域,生态影响评价范围见图1-1a)。

6、环境风险评价范围

根据HJ169-2018 确定各环境要素的评价范围,具体如下:

1)大气环境风险评价范围:本项目管道两侧各200m以内范围区域。

2)地表水环境风险评价范围:本项目无废水外排,地表水环境风险不设置评价范围。

3)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范围:本项目管道两侧各200m以内范围区域。

评价范围见图1-1a)。

1.6  评价重点

根据拟建工程特点,结合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各因素确定的评价等级,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的规定,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污染防治措施经济技术论证为工作重点。

1.7  相关政策、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

1.7.1            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规定,拟建项目属于第一类 鼓励类,七、石油、天然气,3、原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建设项目,属于鼓励类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因此,拟建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关要求。

1.7.2            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符合性分析

20154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本项目与该计划的对比分析见 1.7‑1

1.7‑1  本项目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符合性分析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本项目情况

符合性分析

一、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一)狠抓工业污染防治

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集聚区内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本工程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在施工作业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管道安装完后清管试压排放的废水。运营期无废水产生。

符合

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六)优化

空间

布局

 

七大重点流域干流沿岸,要严格控制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纺织印染等项目环境风险,合理布局生产装置及危险化学品仓储等设施

本工程线路全线均在潍坊市寿光市境内,不位于七大重点流域干流沿岸

符合

(七)推进

循环

发展

加强工业水循环利用。鼓励钢铁、

纺织印染、造纸、石油石化、化工、制革等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

运营期无废水产生。

符合

九、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

(三十一)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

各类排污单要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开展自行监测,落实治污减排、环境风险防范等责任

本项目运营期加强环境管理与监测

符合

1.7.3            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符合性分析

20139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本项目与该计划的符合性分析见 1.7‑2

1.72 本项目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符合性分析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本项目情况

符合性分析

一、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

(一)

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在化工、造纸、印染、制革、制药等产业集聚区,通过集中建设热电联产机组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锅炉。

本工程不使用锅炉。

符合

(二)

深化面源污染治理。

综合整治城市扬尘。加强施工扬尘监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施工现场道路应进行地面硬化。

本工程施工期采取扬尘治理措施,车辆运输采取密闭措施,及时清扫洒水

符合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

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新、改、扩建项目要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

不属于两高行业

符合

五、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十六)调整产业布局

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必须全

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本项目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符合

1.7.4            与环发[2012]98号文符合性分析

国家环保部以环发[2012]98号文的形式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本项目建设与之相对应的符合性分析,详见 1.7‑3

1.7-3  项目建设与环发[2012]98号文符合性一览表

环发[2012]98号文中的要求

拟建项目情况

符合性

进一步提高对风险防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建设单位拟制定事故风险应急预案,保证一旦发生风险事故,可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响应。

符合

在环境风险防控重点区域如居民集中区、医院和学校附近、重要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等,以及因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不能稳定达标的区域内,禁止新建或扩建可能引发环境风险的项目。

拟建工程营运期正常情况下不会引发环境风险。

符合

未批先建、建设过程中擅自作出重大变更、久拖不验未验先投"等违法行为,要严格依法查处。企业建设项目环境违法问题严重的,对该企业及其上级集团实行环评限批。

现有东黄复线项目于19867月建成投产。因开工建设时间较早,建设初期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爱。

符合

由表3.2-3可见,拟建工程满足《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中相关要求。

1.7.5            与地方环保法规政策符合性分析

1.7.5.1  与鲁政发[2015]31号符合性

2015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15]31号),本项目与该文件符合性分析见 1.7‑4

1.74 与鲁政发[2015]31号文符合性分析

鲁政发[2015]31号主要任务

本项目情况

符合性分析

()实施全过程水污染防治

1.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严格环境准入。各市根据水质目标和主体功能区要求,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环境准入政策,从严审批高耗水、高污染物排放、产生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对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十大重点行业,实行新(改、扩)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在南水北调重点保护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涵养区等敏感区域实行产能规模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量置换。

符合环境准入,本工程不在南水北调重点保护区,拟建项目运营期正常情况下无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弃物排放。

符合

2017年年底前,各类工业集聚区要全面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对逾期未完成的,实施涉水新建项目限批,并依照有关规定撤销其园区资格。集聚区内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化工园区、涉重金属工业园区要逐步推行一企一管和地上管廊的建设与改造。

本工程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在施工作业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管道安装完后清管试压排放的废水。运营期无废水产生。

符合

 

1.1.1.1       与《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符合性分析

2018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311号修订《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本项目与该文件符合性分析见1.7‑5

1.7‑5  与《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符合性分析

《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主要要求

本项目情况

符合性分析

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单位,应当制定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度和防治措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承发包合同,应当明确施工单位的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预算。

本项目施工期会产生扬尘污染,制定了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度和防治措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承发包合同,明确施工单位的扬尘污染防治责任。

符合

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建立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采取遮盖、围挡、密闭、喷洒、冲洗、绿化等防尘措施,施工工地内车行道路应当采取硬化等降尘措施,裸露地面应当铺设礁渣、细石或者其他功能相当的材料,或者采取覆盖防尘布或者防尘网等措施,保持施工场所和周围环境的清洁。

进行管线和道路施工除符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对回填的沟槽,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禁止工程施工单位从高处向下倾倒或者抛洒各类散装物料和建筑垃圾。

采取遮盖、围挡、密闭、喷洒、冲洗、绿化等防尘措施,施工工地内车行道路应当采取硬化等降尘措施,裸露地面应当铺设礁渣、细石或者其他功能相当的材料,或者采取覆盖防尘布或者防尘网等措施,保持施工场所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对回填的沟槽,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符合

在城镇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保持车容整洁,不得带泥带灰上路。

运输砂石、渣土、土方、垃圾等物料的车辆应当采取蓬盖、密闭等措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物料遗撒或者泄漏而产生扬尘污染。

运输车辆不得带泥带灰上路。运输砂石、渣土、土方、垃圾等物料的车辆采取蓬盖、密闭等措施。

符合

码头、堆场、露天仓库的物料堆存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堆场的场坪、路面应当进行硬化处理,并保持路面整洁;()堆场周边应当配备高于堆存物料的围挡、防风抑尘网等设施;大型堆场应当配置车辆清洗专用设施;()对堆场物料应当根据物料类别采取相应的覆盖、喷淋和围挡等防风抑尘措施;()露天装卸物料应当采取洒水、喷淋等抑尘措施;密闭输送物料应当在装料、卸料处配备吸尘、喷淋等防尘设施。

露天装卸物料采取洒水、喷淋等抑尘措施;对堆场物料根据物料类别采取相应的覆盖、喷淋和围挡等防风抑尘措施。

符合

 

1.7.6            三线一单的符合性分析

为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 推动实现十三五绿色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目标,环境保护部研究制定了 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环环评[2016]95号),结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2016-2020 年)的批复》(鲁政字[2016]173 号),查阅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块等级表,项目建设不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

本项目与环环评[2016]95三线一单的符合性分析见 1.7‑6。本项目与生态保护红线的位置关系见图1-2,与水源地位置关系见图1-3~1-5

1.76 与三线一单的符合性分析

内容

符合性分析

符合性

生态保护红线

根据《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2016-2020)》,寿光市存在1个生态保护红线区:寿光双王城水库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区,代码为“SD-07-B4-09”,本项目位于寿光双王城水库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区南偏东约30km处,符合《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2016-2020 )》相关要求,不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

符合

资源利用上线

本项工程营运过程中无电源、水资源等资源消耗,符合资源利用上限要求

符合

环境质量底线

1、本项目附近声环境能够满足相应的标准要求。

2、本工程运营期无废气产生,不会对环境空气造成不良影响。

3、本工程运营期无废水产生,不会对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符合

负面清单

寿光市目前尚未制定负面清单

符合

1.7.7            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项目所在区域实际环境功能和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如下:

1.7-7 环境功能区划分及依据

环境要素

功能区划分

参照标准

环境空气

二类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地下水

III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

声环境

2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1.8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范围内重点保护目标内容见表1.8-1和图1-1a)。

根据本工程特点,本次环境空气敏感目标重点调查对象为管道两侧200m范围内的人口集中居住区等;声环境敏感目标重点调查对象为管道两侧200m范围内的社会关注区(如学校、医院等)、人口集中居住区等;环境风险敏感目标重点调查对象为管道两侧200m范围内的社会关注区(如学校、医院等)、人口集中居住区等。生态环境敏感目标为管道两侧200m范围内的植被、农田等。

1.8-1  环境空气、声环境、环境风险、水环境重点保护目标情况表

序号


重点保护对象




名称

保护对象

保护内容

环境功能区

规模

/人数

方位

距工程最近距离m



1

泰和华宇玉泉苑

居民

环境空气、环境风险、声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810

NW

70


2

百丽澜庭

居民

480

N

70


3

世纪凤华学校

居民

600

E

50


4

弥河玉城

居民

600

S

186


5

弥河

距离项目最近的可能受影响河段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

/

SE

711


6

寿光市市自来水公司水源地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附录AA.1标准

/

/

/













 

1.8-2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保护目标

特征

与本项目位置关系

保护要求

其它植被

沿线以人工种植植被为主

管道沿线范围

尽量减少周围植被的破坏,项目建设结束后对植被进行恢复。

 

 

 


 

第 2 章   工程分析

2.1  现有工程分析及回顾性分析

2.1.1            东黄(复)线简况

东营一黄岛原油管线于1974年底建成投产(以下简称东黄线),该管线起自东营市东营输油站,主要途经东营市、广饶县、寿光市、潍坊市、昌邑市、高密市、胶州市,终到黄岛区黄岛油库,设计最大输油量为650×104/年。目前全线主要设置5座输油站,其中东营首站1座,广饶站、寿光站、昌邑站等3座中间站,黄岛末站1(即黄岛油库),管线长度247.78公里。2012年实际输油能力达到600×104吨。

东营一黄岛原油复线于19867月建成投产(以下简称东黄复线),该管线起自东营市东营输油站,主要途径东营市、广饶县、寿光市、潍坊市、昌邑市、高密市、胶州市,终到黄岛区黄岛油库,设计最大输油量为1000×104/年。

目前全线主要设置4座输油站,其中东营首站1座,寿光站、昌邑2座中间站,黄岛末站1(即黄岛油库),管线长度251公里。2012年实际输油能力达到800×104/年。

昌邑站位于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镇,北距昌邑市城区约38km,昌邑站西侧约160m为老东村,北侧约180m为丈岭街村,东团闲田为农田,属于农村环境.寿光站位干寿光市城区西部,北邻圣城大街,四阳光小区,东侧有一铁路。广饶站位于广饶县城区北约3.13km,西邻人民路,南邻乐安集团公司。

原油物性详见下表。

2.1-1  进口原油物性参数一览表

                                             

2.1.2            环保手续履行情况

东黄(复)线现有管道于19867月建成投产,因开工建设时间较早,建设初期均未进行环境评价。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于2015年对现有工程进行改建,于2015722日由原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审批《东黄(复)线(高密市城区和广饶县城区)、东临线(惠民县城区和商河县城区)改线及站场部分设备更新工程》,审批文号为鲁环环审〔2015172;目前尚未组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评审会。该项目建设内容为:(1)东黄线、东黄复线高密市城区段分别改建管线21公里和19公里,广饶大王段分别改建管线30公里和29公里,新建高密柳沟阀室、广饶大王阀室(东黄线、东黄复线共用);昌邑站、寿光站、广饶站更换部分管道、阀门,寿光站更换输油泵组及更换电动阀门,昌邑站、寿光站新建135KV变电所等。(2)东临线惠民县城区段改建管线20公里,商河县城区段改建管线16公里,新建惠民朱老虎阀室;东营站、滨州站、惠民站、商河站更换输油泵组、阀门;东营站增设1000立方污水罐及分离设施;滨州站增设雨水隔油池,滨州站、惠民站、商河站分别新建1000立方消防水罐等。

根据中石化股份公司的《关于管道储运分公司黄岛输油管道迁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石化股份计项[2014]95);改线段东黄复线设计压力为6.0MPa,设计温度为45,管径为Φ711mm

2.1.3            东黄(复)线主要站场及设施组成

现有东黄(复)线主要站场设施组成情况详见下表。

2.1-2  现有东黄(复)线主要站场设施组成情况

2.1.4            污染物排放情况汇总

2.1.4.1  废气

20147月,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下发了石化管道工单设管(2014)502号《关于下发公司锅炉替代实施计划的通知》,站场锅炉供暖改为空调供暖。各站场废气排放情况详见下表。

2.1-3  现有东黄(复)线主要站场废气排放情况 t/a

2.1.4.2  废水

现有东黄(复)线工程废水产生及排放情况详见下表。

2.1-4  现有东黄(复)线各站场废水主要污染物汇总表 t/a

2.1.4.3  固废

现有东黄(复)线工程固废产生及处置情况详见下表。

2.1-5  现有东黄(复)线各站场固废产生及处置情况  t/a

2.1.4.4  现有工程污染物排放量汇总

现有工程污染物排放量汇总,详见下表。

 

 

 

2.1-6  现有东黄(复)线污染物排放情况一览表

污染物

排放量(t/a

大气污染物

SO2

0.02

烟尘

0.1

NOx

0.35

非甲烷总烃

67.73

水污染物

废水量

8981

COD

2.51

氨氮

0.18

固体废物

危废(油腻、废油布)

3.67

生活垃圾

129.9

 

2.2  建设项目概况

2.2.1            基本情况

(1)      项目名称:东黄复线83#桩教师公寓改线工程

(2)      建设单位: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

(3)      建设性质:改建

(4)      法人代表:张惠民;技术负责人:张国宁(17616369667

(5)      所属行业:G57 管道运输业→G5720陆地管道运输

(6)      建设地点:本工程线路全线均在潍坊市寿光市境内,改线起点位于98#+700m附近,终点位于99#+520m附近。线路长度为1.1km。工程项目位置见图2-1

(7)      项目投资:拟建工程总投资为967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93万元,占总投资的19.96%

(8)      建设周期:预投产日期为201912月。整体施工,施工工期长度为2个月。

(9)      建设规模:原管道采用管材为API5LX-60直缝焊接钢管,设计压力6.0 MPa,设计温度45。新改建管道选用直缝埋弧焊钢管,材质为L415M。全部采用φ711×10.3L415M直缝埋弧焊钢管,管道沿规划绿化带敷设,改线长度共计1.1km。设计输量为1000×104t/a(高粘原油500m3/h)。

(10)总占地面积:工程临时占地20010m2,三桩、警示牌等永久占地6m2

(11)  生产制度:根据《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2014)规定,年工作天数按350天计算。

(12)  劳动定员:本工程线路较短,新建线路的巡线、生产及维护依托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已有的生产、值班人员,不新增定员。

2.2.2            项目基本组成

项目组成包括主体工程、公辅工程、环保工程等。具体项目组成及建设内容见 2.2‑1

2.21 项目组成及建设内容一览表

分类

项目

主要项目内容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主体工程

线路工程

线路总长度

km

1.1


φ711mm×10.3mm   L415M直缝埋弧焊钢管

km

1.1

不含冷弯用管

φ711mm×10.3mm   L415M直缝埋弧焊钢管

5

热弯管用管

作业带宽度

新建管道

m

14

/

开挖旧管道

m

8

/

压力

MPa

6.0

/

设计温度

45

/

穿越工程

规划乡镇主干道

m/

160/2

顶混凝土套管

穿越地下管道

0


穿越地下光缆

0


管道处理工程

一般段管道清管试压

1


公辅工程

附属工程

三桩

3

里程桩、转角桩和标志桩

标志桩

5


管道警示带(宽0.6m

km

1.1

全程设置

警示牌

3


施工便道

临时施工便道

km

1


钢筋混凝土套管

钢筋混凝土套管

m

40/2

DRCP   1350×2000GA

防腐工程

3PE加强级外防腐

m2

2323  


弯管防腐 环氧涂料+聚乙烯胶带

m2

134  


光固化保护层

m2

20  


粘弹体防腐

m2

20  


管道阴极保护安装与调试

km

1.10  


管道无损检测

管道超声波探伤

110  


管道X射线探伤

110  


阴极防护

镁带阳极 9.5×19mm

m

340


长效硫酸铜参比电极

2


阴极保护测试箱

2


YJV-0.6/1  1×6 电缆

m

70


KYJVP2-22-0.45/0.75   2×2.5 电缆

m

100


智能测试桩

2


铝热焊模具

1


铝热焊剂 (15g/)

8


环保工程

施工期生活垃圾

依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理

施工废料

部分回收利用,剩余的依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理

施工人员

生活污水

工程距离周围居民区、村、镇较近,依托当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化粪池)处理

工程占地

永久占地

m2

6

三桩、警示牌等

临时占地

m2

20010

施工作业带等

土石方

管沟土方量

m3

4000

粉质粘土









 

2.2.3            工程输油工艺

本工程输送的原油物性见表2.2-2

2.2-2  本项目输送的原油物性统计表

 

2.2.4            站场设置

拟建工程不建站场。因此本工程评价内容不包含原油站场。

2.2.5            附属工程

2.1.5.1 附属设施、施工道路

本工程线路长度较短,线路沿线不设置线路截断阀室。工程施工不单独设置施工营地,就近依托寿光城区安排施工人员的生活和宿营。

管道沿线距离寿光市城区,公路基本可以满足通行要求,故不新建永久性道路。本工程拟整修临时施工便道1km,不再新建临时施工便道。管道施工期间协调可以利用的道路,在施工车辆及设备通过时对现有路面进行保护,若在施工完成后对原有道路进行修复。

2.1.5.2 管道标识

根据《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2014)的相关规定,本工程管道沿线标志桩、警示牌及警示带设置要求如下:

线路标志桩设置要求

里程桩:每公里设一个,一般与阴极保护桩合用。

转角桩:管道水平改变方向的位置,均设置转角桩。

穿越标志桩:管道穿越高等级公路等,均设置穿越标志桩。

交叉标志桩:与地下管道、光(电)缆和其它地下构筑物交叉的位置设置交叉标志桩。

设施标志桩:当管道上有特殊设施(如:固定墩)时,设置设施标志桩。

警示牌设置要求

为保护管道不受意外力破坏,提高管道沿线群众保护管道的意识,输油管道沿途设置一定数量的警示牌。本工程管道沿线警示牌设置如下:

管道经过人口密集区、村庄附近、工业建设地段等,在进出两端各设警示牌一块,中间每100m设置一块警示牌;三级以上公路穿越处应在穿越公路附近设置警示牌。

管道标识(警示)带

对于工程全线开挖段管沟,在输油管道的正上方距管顶500mm的位置设置管道标识(警示)带,用以保护管道及通信设施。敷设标识(警示)带时保证其敷设在管道上方,标识(警示)带的字体朝上。敷设标识(警示)带平直,管道大回填时,最先回填土的颗粒不易过大,否则会损坏标识带。地貌恢复过程中大型机具规范施工,减少对标识(警示)带的破坏。

2.1.5.3 清管试压

管道试压前必须采用清管器进行清管,确保将管道内的污物清除干净。

管道试压是对管道强度和严密性进行检验的重要方法,它是管道投用和管道大修、更新管道后必须进行的检验项目,管道试压有水压试验和气压试验两种方法。根据可研,本项目采用水压试验。

根据管道铺设的有关规定,试压用水不允许具有腐蚀性,不含无机或有机脏物,水的pH58,水中有害盐类(尤其是氯化物)的浓度应低于1000mg/L。当试压用水在试压管段内存放时间超过8d时,允许pH66.7,盐含量不得超过500mg/L。因此,相对来说,试压用水本身是清洁的。

本工程管道采用洁净水作为试压介质,进行强度试压和严密性试验。全线强度试验压力不得小于设计压力的1.5倍,持续稳压时间均为4h;当无泄漏时,可降到设计压力进行严密性试验,持续稳压时间4h,以压降不大于1%且不大于0.1MPa为合格。

采用套管、箱涵穿越公路的管道,就位前要进行单独试压,强度试验压力不得小于设计内压力的1.5倍,严密性试压不得小于设计内压力,强度试压和严密性试压时间分别为4小时和24小时,压降以不大于1%为合格。

2.2.6            线路走向及穿跨越工程

2.1.6.1 线路走向

本工程线路全线均在潍坊市寿光市境内敷设。原油管道从规划益城街和东风路交叉口开始改线,先沿益城街南侧规划绿化带向西敷设,敷设至规划学院路西侧后转向北,沿学院路西侧规划绿化带敷设至圣阳街,与老管道连接。新建管道全部沿规划道路绿化带敷设。

换管后,采用Φ711×10.3 L415M 直缝埋弧焊钢管,换管长度约850米,新建管道长度1100米。

工程线路走向图见图2-2

工程线路起始点及拐点坐标见表2.2-3

2.2-3  线路起始点及拐点坐标表

序号

经度

纬度

拐点意义

1

118.768529°

36.841045°

拟建管线起点

2

118.768336°

36.841013°

拟建管线拐点

3

118.762820°

36.841422°

拟建管线拐点

4

118.762910°

36.842307°

拟建管线拐点

5

118.763359°

36.845638°

拟建管线拐点

6

118.763383°

36.845905°

拟建管线拐点

7

118.762691°

36.845949°

拟建管线终点

2.1.6.2 管线敷设

1)敷设方式

根据《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2014)的规定,并结合管道沿线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本工程管道主要采用埋地敷设方式。

2)埋设深度

一般线路段管道设计埋设深度为管顶覆土1.2m,局部可适当加深,石方地段管顶覆土可减至1.0m,且管沟开挖须超挖0.2m,管顶覆细土达0.3m后再以原状土回填;回填土需超过自然地面至少0.3m

管沟断面形式采用倒梯形,沟底宽度根据管径、土质、施工方法等确定,采用沟上焊接,沟中无水时沟底一般为管外径+0.6m”,边坡根据土质、挖深等确定,对于沿线褐土、亚粘土的土质,边坡比取10.5。管沟回填必须先用细土或细砂(最大粒径不得超过3mm)填至管顶以上0.20.3m,然后用原土回填并压实。回填土需填至超过自然地面约0.3m

3)管道变向

管线改变方向时优先采用弹性敷设,以减少局部阻力损失和增强管道的整体柔韧性,弹性敷设曲率半径R≥1200DD为钢管外径)。因地形限制无法实现弹性敷设时,或虽能施工,但土方量过大时,应采用曲率半径为40D的冷弯管或曲率半径为6D的热煨弯管连接。

4)管沟底宽及坡度

管沟断面形式采用梯形,根据《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2014,结合本工程实际,管沟深度小于5米时,管沟底部宽度为:

B=D+b

式中:B-沟底宽度(m)

D-钢管的结构外径(m)

b-沟底加宽余量(m)

沟底加宽余量详见表2.2-4

2.2-4    沟底加宽裕量表

条件因素

沟上焊接

沟下手工电弧焊接

沟下焊接弯管及碰口处管沟

土质管沟

岩石爆破管沟

弯管处管沟

土质管沟

岩石爆破管沟

沟中

有水

沟中

无水

沟中

有水

沟中

无水

b

沟深3米以内

0.7

0.5

0.9

1.5

1.0

0.8

0.9

2.0

沟深

35

0.9

0.7

1.1

1.5

1.2

1.0

1.1

2.0

当管沟深度超过3m地段,管沟底宽可在上表基础上适当加宽。大于或等于5m时,应根据土壤类别及物理力学性质确定管沟沟底宽度。

管沟边坡坡比一般是地质情况而定,对于管沟深度小于5m的管沟边坡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按下表选用;深度超过5m的管沟边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边坡适当放缓,加支撑或采取阶梯式开挖措施。

2.2-5    沟深小于5m时的管沟边坡最陡坡度表

土壤类别

边坡坡度(高宽)

坡顶无荷载

坡顶有静荷载

坡顶有动荷载

中密的砂土

11.00

11.25

11.50

中密的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砂土)

10.75

11.00

11.25

硬塑性的粉土

10.67

10.75

11.00

中密的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粘性土)

10.50

10.67

10.75

硬塑性的粉质粘土、粘土

10.33

10.50

10.67

老黄土

10.10

10.25

10.33

软土(经井点降水后)

11.00

硬质岩

10

10.1

10.2

管沟边坡可根据土层稳定性、地下水位及管道埋深适当的进行调整。

5)管沟开挖与回填要求

开挖管沟之前需对地下管道、电缆及其它地下建构筑物详细探查。

下沟前应检查管沟的深度、标高和断面尺寸,并应符合设计要求。对管体防腐层应用高压电火花检漏仪进行100%检查,检漏电压按防腐专业有关要求进行,如有破损和针孔应及时修补。冬季施工时,下沟应选择在晴天中午气温较高时。管沟回填应至少高出地面0.3m,在管道出土端和弯头两侧,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在局部段管道通过软土地基时,为增加管道自身的稳定性,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对管沟沟底的软土进行换土等处理。

管道施工应综合考虑农作物收种时间、天气因素、河渠水位等,安排在枯水季节进行,这样可以降低施工难度。

2.1.6.3 管道穿跨越

线路沿线县级道路穿越2处。本工程线路沿线无河流大中型穿越工程及跨越工程。

管道穿越公路的位置宜选在稳定的公路路基下,尽量避开石方区、高填方区、路堑和道路两侧为半挖半填的同坡向陡坡地段。管道穿越公路应垂直交叉通过。必须斜交时,斜交角度大于30°。路基下不允许出现转角或进行平、竖曲线敷设。

管道穿越规划道路采用预埋套管的方式穿越,套管顶部距公路路面不小于1.2m,距路边沟底面不小于1.0m。混凝土套管为钢承口结构,规格为DRCP 1350×2000GA,套管内采用绝缘聚乙烯管道内支架,套管内需用粗砂填实。混凝土套管执行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 11836-2009,套管应满足强度及稳定性要求。

管道沿途需穿过两条规划道路,采用大开挖砼盖板保护方式进行穿越。

公路穿越详见表2.2-6

2.2-6  东黄复线83#桩教师公寓改线工程穿越统计表

序号

公路名称

所在省、市(县)

公路等级

穿越方式

穿越长度(m

1

规划益城街

寿光市

三级

水泥套管

40

2

规划学院路

寿光市

三级

水泥套管

40

 

2.2.7            工程占地与土石方平衡

2.1.7.1 工程占地

本工程线路总长度1.1km。线路工程永久占地包括三桩、警示牌占地,三桩每个占地1m2,警示牌每个占地2m2,本工程线路永久占地6m2

本工程线路临时占地主要包括施工作业带占地、施工临时通道占地、封堵用地、旧管道拆除用地、临时堆管场地等。本次工程新建管道施工作业带占地宽度按16m考虑,开挖旧管道占地宽度按8m考虑,本工程临时占地20010m2。工程线路地表植被划分情况见表2.1-9。项目用地预审意见见附件4。工程占地示意图见图3-2。三桩、警示牌占地面积比较分散且占地面积较小,待管道铺设完成设立桩牌阶段同占地村委或村民签订用地补偿协议。

2.2-7   工程线路地表植被划分情况表

线路地貌划分

平原

km

1.1

线路地表植被划分

交通占地(规划建设)

km

1.1

2.1.7.2 土石方平衡

本工程挖方总量为7400m3,其中现有管线挖方总量为3400m3,改建工程挖方总量为4000m3。包括:工程挖方5000m3、表土剥离方2400m3,填方总量为7399.95m3,调入方602m3,弃方0.05m3。由于弃方量较少且较为分散,不设弃渣场,就近平铺。

本工程土石方平衡流向见和表2.2-8

2.2-8    本方案土石方平衡一览表 单位:(万m3

项目

挖方

填方

调入方

调出方

外借方

弃方

数量

来源

数量

去向

数量

来源

数量

去向

管道

工程建设

7400

8001.95

602

周边土场

0

/

0

/

0.05

就近平铺













注:表中数据为自然方,按照挖方+调入+外借=填方+调出+废弃进行平衡。

2.2.8            环保投资

根据《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H/T3024-2017)中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投资计算方法为:凡为防止污染、保护环境所设的装置、设备和设施,其投资应全部计入环境保护投资;生产需要又为环境保护服务的设施,其投资应按不同的比例部分计入环境保护投资;某些特殊的环境保护设施,其投资可按实际计入。本项目总投资967万元,环保投资按不同的比例部分计算为193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9.96%。工程环保投资概况见表2.2-9

2.2-9  环保设施与投资概算一览表

项目名称

环保内容

效果

投资(万元)

套管穿越

采用成熟技术,避免污染水环境

保护水环境

15

作业带清理扫线

清理作业带

保护作业带环境

10

管道敷设

恢复土地原有用途、构建护坡等

保护农田、植被、防止

水土流失等

10

地貌恢复

对临时征地的生态恢复

保护生态环境

83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

恢复因建设破坏的地表植被等

防止水土流失

50

管线防腐

防止管线腐蚀泄露原油

地下水保护

10

阴极保护

防止管线腐蚀泄露原油

地下水保护

10

环境管理和监理

降低工程施工对环境影响

保护生态环境

5

合计

193

2.3  工艺流程及产污分析

2.3.1            施工工艺流程

本工程管道全线采用密闭输送工艺,且深埋地下,管道进行了防腐处理,在营运期正常工况下,仅进行日常维护管理。因此本次评价仅介绍施工工艺流程。

首先要测量定线,清理施工现场、平整工作带,管材防腐绝缘后运到现场开始布管、组装焊接、无损探伤、补口及防腐检漏,在完成管沟开挖、公路穿越、等基础工作以后下沟,试压,连接,扫线,阴极保护,覆土回填,恢复地貌,竣工验收。

主要工程过程简介如下:

1)测量放线

利用测量仪器和工具测量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按施工图放实样、确定平面尺寸。

2)施工作业带清理

管道施工前,需要对施工作业带进行清理和平整,以便施工人员、车辆和机械通行,然后才能进行管沟开挖作业。管道施工作业及堆土区域分列在管沟的两侧。

3)一般地段管道敷设

本项目管道线路敷设主要经过的地段地势相对比较平坦,管道工程的一般地段采取大开挖方式施工。当管线方向改变时,优先采用弹性敷设,因地形限制无法实现弹性敷设时,采用热煨弯头连接。大型穿越段两侧、干线转弯处和出土端设置固定墩,以保持管道的轴向稳定性。在管道干线沿途设置线路三桩(里程桩、转角桩和标志桩)。

管沟开挖一般采用机械开挖方式施工,若出现局部地下水超高、易塌落段按规定设置支护,并及时用水泵将管沟中集水排出到邻近河流、沟渠中。本项目管道一般施工作业带宽度为16m,此范围内影响施工机具通行及施工作业的石块、杂草、树木、农作物等将予以清理。

同类工程管沟开挖及布管实景见图2-3

2-3  同类工程管沟开挖及布管实景

4)穿越施工

本工程线路有2处穿越规划公路,穿越公路布管空间和组装场地较小,采用套管方式穿越。

套管施工技术是国内外比较成熟的一项非开挖敷设管线的施工技术,该技术分为泥水平衡法、土压平衡法和人工掘土顶进法。目前国内采用较多的是用大推力的千斤顶直接将预制套管压入土层中,再在管内采用人工或机械掏挖土石、清除余土而成管的施工方法。

5)施工料场

管道施工料场主要是管材堆放场。施工料场的设置原则是临近道路、运输方便,用地类型以农村场院地、路旁荒地、未利用地为主,尽量不压占耕地。施工结束后,对料场进行清理并恢复原有地貌。

此外,本工程沿线不设取、弃土场,土石方基本挖填平衡,少量弃土可以就地平整。

本工程施工过程简图见图2-4


 

2-4 本工程施工过程简图

2.3.2            工艺产污及污染源核算

2.2.2.1  改建管线施工期

1)废水

本项目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在施工作业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管道安装完后清管试压排放的废水。

    生活污水

工程的建设施工周期较短,从管线开挖到覆土回填按照60天时间计,施工人员约有30人。本项目沿线距离村庄较近,不在项目场地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人员食宿自行解决。生活用水平均以50L/天计,总用水量90m3,废水产生量按照80%计,总共产生72m3生活污水。

  清管试压废水

水压试验的介质是清水,管道充满水后,用试压泵加压。强度试验压力为1.5倍工作压力,试压时间保证5min稳定不变。严密性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检查时间不小于4h,本工程试压水用量为500m3;在规定时间内,压力降不大于严密性试验压力的5%,各焊缝及管道附件不渗漏为合格。

试压用水不允许具有腐蚀性,不含无机或有机物。水的pH6~8。当试压用水在试压管段内存放时间超过8d时,允许pH6~6.7,盐含量不得超过500mg/L。因此,试压用水本身是清洁的。

管道工程分段试压前要采用清管器进行清管,并不少于两次。清管扫线设置临时清管器收发设施。清管扫线的合格标准:管道末端排出的水必须是无泥沙、无铁屑的洁净水,清管器到达末端时必须基本完好。试压排水中主要含悬浮物,经沉淀后一般就地排入附近污水管网,禁止排入类及以上水体。

2)废气

施工过程中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产生源有:施工开挖产生的扬尘;施工建筑材料的装卸、运输、堆砌过程以及开挖弃土的堆砌、运输过程中造成扬起和洒落;以及各类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此外,管道投产前需要进行清管(或吹扫)、试压、空气置换等,会排放含有少量泥沙、焊烟等颗粒物的空气。

  施工扬尘

施工期间对环境空气影响最主要的是扬尘。干燥地表的开挖和钻孔产生的粉尘,一部分悬浮于空中,另一部分随风飘落到附近地面和建筑物表面。在开挖泥土的堆砌过程中,在风力较大时,会产生粉尘扬起;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会造成部分粉尘扬起和洒落;雨水冲刷夹带的泥土散布路面,在晒干后因车辆的移动或刮风会再次扬尘;开挖的回填过程中也会引起大量粉尘飞扬;另外建筑材料的装卸、运输、堆砌过程中也必然会引起洒落及飞扬。

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尾气

根据调查,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一般燃用柴油,会产生燃油尾气,主要污染物为CONOxPM10等,产生量较小。

管道清管、吹扫废气

管道投产前需要进行清管、干燥和吹扫。根据污染源分析,管道清管过程排出的气体,主要包括少量泥沙、焊渣等;管道干燥过程排出的气体为洁净的空气。

关于输油管道清管及吹扫废气,目前国内尚无进行治理的实例。从现有输油管道工程清管、吹扫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其仅在投产前进行清管或吹扫,并且持续排放时间短,含有粉尘量较少。

管道焊接焊烟

本项目管道焊接过程会产生少量的焊烟,本项目管道焊接都在野外进行,场地空旷,少量的焊烟经稀释扩散。

3)固体废物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本项目施工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废弃包装、纸屑等,施工人数30人,产生量按照每人0.5kg/d计算,工期60天计,则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90t,统一收集后,依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置。

  施工弃土

本项目产生的土石方主要是管道开挖、穿越和回填后产生的剩余弃土石方、废渣。剩余弃土石方和废渣覆土利用,由施工单位拉运并负责处置。

施工废料

施工废料主要包括焊接作业中产生废焊条、防腐作业中产生的废防腐材料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混凝土等。根据类比调查,施工废料的产生量按0.2t/km估算,本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施工废料量约为0.22t。废料依托当地环卫部门有偿清运。

4)噪声

目前我国管道建设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主要有:挖掘机、推土机、轮式装载车、电焊机、吊管机、钻机、柴油发电机组等。根据管道施工现场测试值,以上各种施工机械及车辆的噪声情况参见表2.3-1

2.3-1  管道工程施工机械噪声

序号

噪声源

噪声强度dB(A)

序号

噪声源

噪声强度dB(A)

1

挖掘机

92

6

混凝土搅拌机

95

2

吊管机

88

7

混凝土翻斗车

90

3

电焊机

85

8

混凝土震捣棒

105

4

钻机

90

9

切割机

95

5

推土机

90

10

柴油发电机

100

 

5)生态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在项目施工场地的准备,施工便道的修建等均对地表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管沟开挖及地表平整等土石方工程活动,致使作业区内及其附近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地貌和地表自然植被、人工植被破坏;地表环境的扰动加剧水土流失,影响农业生产。

施工中设置的临时土方堆放场,如在雨季防护措施不当,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增加沿线区域水土流失量。

施工过程土壤扰动对土壤环境及生态造成影响。

具体详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章节。

2.2.2.2  现有管线施工期

工艺流程成主要包括封堵、泄压、扫线、推油、地面开挖管道切割、覆土回填等工序。主要产生设备施工噪声、废弃输油管线(约100t),另外在向退役管道注水扫线推油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抽至油罐车的储罐时,可能会发生少量含油污水流出落至地面轻度污染土壤现象。

2.2.2.3  运营期

本工程管道全线采用密闭输送工艺,且深埋地下,管道进行了防腐处理,所以,在营运期正常工况下,管道干线不产生和排放污染物,不阻碍物种的移动,也无非污染生态影响,一般不会造成水土流失。营运期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环境影响。

事故状态下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造成管道事故的因素大体有三类:自然因素造成的危害,包括洪水、地震及地质方面(如滑坡、崩塌、地表沉陷、泥石流等)灾害;人为因素,又包括失误损坏和故意损坏,失误损坏主要来自在管道近旁或上方进行其他生产活动或建筑时,误挖掘破坏,或交通工具误撞击管道地上部分包括阀门等,造成管道或阀门破损引发泄漏事故;故意破坏包括钻孔盗油、盗窃管道附属设施部件等。管道腐蚀,管道腐蚀主要是外腐蚀,导致外腐蚀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氯化物、硫酸盐、钾盐、镁盐、钠盐及钙盐等多种组分。

项目输送介质为原油,原油具有易燃的危险特性;当发生泄漏时(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管道破损),原油将向环境排放,对周围土壤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泄漏原油如遇明火则会发生火灾或爆炸,燃烧产生的烟尘及不充分燃烧产生的CO等,对周围大气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3.3            产污分析汇总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汇总见表2.3-2

2.3-2  施工期污染物产生情况汇总表

类别

产生环节

主要污染物

影响范围、方式和产生量

治理措施

废气

施工扬尘

颗粒物

局部影响,无组织排放

/

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尾气

CONOxCmHnPM10

局部影响,无组织排放

/

管道焊接焊烟

烟尘

局部影响,无组织排放

/

管道清管、吹扫废气

颗粒物

局部影响,无组织排放

/

废水

管道试压、机械冲洗

SS

试压水500m3

试压废水重复利用,外排废水经沉淀后用于绿化

施工人员废水

CODSSNH3-N

72m3


固体

废物

施工废物(弃土、弃渣)

/

0.22t

废料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清运。

生活垃圾

/

0.9t

集中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置

废弃输油管线

/

100t

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噪声

挖掘机、推土机等设备

LeqA

85dB(A)~100dB(A)

距离衰减

生态

影响

清理施工带、开挖管沟、建设临时施工便道

临时占地改变土地使用功能;土使土壤的结构、组成及理化特性等发生变化;植被遭到破坏,农业损失等;弃土处置不当会产生水土流失。

影响局限在16m施工作业带范围内

施工期结束后应进行生态修复。

 

2.3.4            改建后东黄(复)线污染物排放情况汇总

现有工程污染物排放量汇总,详见下表。

2.3-3  改建后东黄(复)线污染物排放情况一览表

污染物

现有工程排放量(t/a

改建工程排放量(t/a

以新带老消减量(t/a

改建后东黄(复)线污染物排放量(t/a

大气污染物

SO2

0.02

0

0

0.02


烟尘

0.1

0

0

0.1


NOx

0.35

0

0

0.35


非甲烷总烃

67.73

0

0

67.73


水污染物

废水量

8981

0

0

8981


COD

2.51

0

0

2.51


氨氮

0.18

0

0

0.18


固体废物

危废

3.67

0

0

3.67


生活垃圾

129.9

0

0

129.9


 

2.4  清洁生产分析

本项目原油采用管道运输,与铁路、水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相比,管道运输具有运输能耗低、运输周转损耗小、运输成本低、安全性高、环境污染小等方面的优势。

在施工期内,尽可能少建或不建施工营地,施工队伍租用当地民房或旅馆,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依托当地民用设施解决,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工程完成后,对临时占地要恢复原有地貌。

本工程除在设计、施工、运行中实施一系列清洁生产技术措施外,在运行管理中也实施持续的清洁生产管理制度。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工人通过培训后上岗操作,通过对员工加强管理,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符合清洁生产要求。

综合分析,评价认为,该工程满足清洁生产要求。

2.5  小结

本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各种施工活动(如清理场地、开挖管沟、三桩、电力线路施工等)对地表环境和土壤的占用和扰动,进而引发水土流失等其他环境影响;此外,现有管道清管产生的废油和废气,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车辆排放的废气和噪声,施工产生的固体废物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清管试压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等对周围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运营期,由于管道敷设在地下,进行密闭输送,管道进行防腐处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污染物排放;非正常或事故工况下,成品油泄漏和燃烧,将对一定范围内居民的生活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及生态环境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以施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运营期的环境风险影响分析为主。


 

第 3 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1            地理区位

项目所在地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渤海莱州湾南畔,小清河流域下游。地处北纬36°41′~37°19′,东经118°32′~119°10′。东邻潍坊市寒亭区,西接东营市广饶县,南接青州市和昌乐县,北濒渤海。

寿光城区位于境西南部,处北纬36°52′,东经118°44′。向南14km 有济青高速公路、309 国道、胶济铁路,境内还有省道羊益公路、潍博公路,交通便利。

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东黄复线83#桩教师公寓改线工程位于山东省寿光市南部,紧邻昌乐县,线路全长1.1km

拟建工程地理位置见图3-1

3.1.2            地形地貌

寿光市是一个自南向北缓慢降低的平原区。海拔最高点在孙家集镇三元朱村东南角埠顶处,高程49.5米;最低点在大家洼镇的老河口附近,高程1 米。南北相对高差48.5米,水平距离70 公里,平均坡降万分之一。全市地形总体分为3部分,划分成7个微地貌单元。

寿南缓岗区:西起孙家集镇大李家庄,经东埠乡张家庙子附近至王望乡管村以南,为泰沂山区北部洪积扇尾。成土母质多为冲积物,土质较好。全区地形部位高,地面起伏大,地表径流强,潜水埋深大于5 米。土壤类型多为褐土和潮褐土。

中部微斜平原区:地势平缓,坡降很小。布有河滩高地、缓平坡地、河间洼地等微地貌单元。因受河流影响,各个地貌单元呈南北走向间隔条带状分布。土壤母质为河流冲积物。河滩高地主要分布在丹河以东,南起田马北,北至五台乡南端;弥河沿岸南起胡营、纪台乡以北,北至道口、南河乡南部,以及寿光城以北,地形部位较高,海拔多在9 米以上,潜水较深,水热条件好,主要发育着褐土化潮土和潮土。河间洼地与河滩高地呈间隔平行分布。缓平坡地主要分布在丰城、南柴乡中南部的马店乡大部,地形部位低,潜水较浅,多发育湿潮土,部分低洼地区发育着砂姜黑土。

工程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元为第四纪冲、洪积平原。场地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和上更新统冲击成因的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及砂组成。

地形、地貌图见图3-2

3.1.3            地质构造

境内除第四系地层广布外,主要为新生界下第三系地层,次为分布在寿光凸起区的古生界寒武系地层,县境东南部有新生界上第三系地层分布。其主要岩性:第四系(Q)顶部为黄土层,黄褐色及灰白色含砾亚粘土层;下部为砂砾层。厚度50~300m不等。上第三系(N)为紫灰、黑绿色玄武岩,棕褐色粘土岩及粘土质粉沙岩,厚度100m左右。下第三系(E)上部为灰绿色细沙岩,下部为砖红色粘土岩、砂岩,底部为红色砾岩,厚度大于200m。寒武系为灰色石灰岩,夹黄绿色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寿光市处鲁西隆起区的东北部,济阳坳陷东段,沂沭断裂带的北段西侧。具体说来,处在济阳坳陷的次级构造单元潍西凹陷中区偏北部,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中,境内发育有寿光突起。本工程不在断裂带上,处于相对稳定区。

区域地质构造图见图3-3

3.1.4            气候气象

寿光地处中纬度带,北临渤海,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受冷暖气流的交替影响,形成了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旱,冬季干冷少雪的气候特点。

1、气温

寿光市年平均气温12.7,年最高14.21998年),年最低11.41969年)。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6.51月最低,为-3.1。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9.6。极端最高气温41.0,出现在1968611日;极端最低气温-22.3,出现在1972127日。春季温度回升较快,平均气温12.9,月平均气温以34月份回升最快,4月份升温7.7。夏季天气炎热,平均气温22.0,日最高温度在35以上的时间平均每年9.8天。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平均气温13.811月份降温幅度最大,较10月份降低7.9,有寒潮出现。冬季越来越暖,平均气温-1.3,偏高0.5,日气温低于-10.0的时间平均每年14.6天。

2、降水

寿光市历年平均降水量593.8毫米。最大1286.7毫米(1964年),最小299.5毫米(1981年)。季节降水高度集中于夏季(678月)。全年平均降水日数73.7天(≥0.3毫米为一降水日),7月份最多,平均13.6天;1月份最少,平均2.4天。

3、蒸发

寿光市年平均蒸发量1834.0mm,最大年2531.8mm,最少年1453.5mm。年内蒸发变率较大,3-5月占全年蒸发总量的30%-35%6-9月占45%-50%10月至次年2月仅占20%左右。

4、湿度

寿光市年平均相对湿度66%,月平均相对湿度以8月份最高,为81%34月最低,为57%

5、风向风速

寿光地区夏季受海洋季风的影响,多偏南风,冬季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多偏北风,4月和9月南北风交替出现。地区年平均风速3.1m/s4月份最大,平均3.9m/s8月份最小,平均2.4m/s。最大风速23.0m/s,出现在1984320日。

3.1.5            水文

寿光境内历史上多河流湖泊。全市河流有17 条,主要担负防洪、排涝任务。最大河流是弥河,其纵贯市境南北,全市水系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为小清河水系,东为弥河水系。多年来除弥河、小清河有部分径流外,其它河道已多年干枯无径流。

弥河:源自临朐县沂山西麓,流经临朐、青州两县市,由纪台乡王家村西南入寿光境。流经纪台、张建桥、北洛、上口、田柳、大家洼等乡镇,在上口镇广陵乡二分泄洪,一股由南折东而流,在大家洼镇入海(主河道);一股径北而流,为弥河分流,人工河道,下游汇入张僧河东、西支,由羊角沟以东入海。弥河在寿光境内河段全长70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95 亿m3

小清河:小清河发源于济南市睦里庄,系汇济南诸泉而成的河流,东注渤海莱州湾,干流全长237km,流域范围包括济南、滨州、淄博、东营、潍坊计5市(地)的18个县(市)区,流域面积10572km2。由市境西北部的卧铺乡刘旺庄村北入境,境内长19.8km,由羊角沟东部入海。年均总径流量5.8亿m3

张僧河:系汇流寿光城河水及临泽洼水而成,分东西两支。东张僧河汇集潍高路以南诸水,经北洛、田柳、南河等乡镇,从杨家庄宅科村入弥河分流,全长33.35km,终点流域面积157km2,宽8~12m,深2.5~5.7m。西张僧河汇集北洛、古城乡之水,流经王高、牛头、卧铺各乡镇,流入营子沟后汇入弥河分流。

双王城水库位于羊口镇西南部,水库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面积约5平方公里。目前双王城水库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三大库区建设工程之一,作为向胶东供水的调节库,蓄水量1.2亿m3

清水湖水库位于渤海化工园一期西侧,占地2400 亩,设计储水量1200m3,是由原清水湖改建的平原水库,坝基水泥土深层搅拌桩防渗墙,近期库容860 m3,一期供水4 t/d

新塌河:新塌河原名塌河,承泄临淄、青州、广饶3市区837km2的客水,流经孙家集、马店、丰城、台头、牛头、卧铺等乡镇,最后流入小清河,县境内流域面积850km2

距离本工程最近的河流为弥河。

区域水系分布情况见图3-4

3.1.6            水文地质

寿光市南部地区冲积平原,地下水含量比较丰富,寿光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绝大部分依靠开采深层地下水。南部地区,第一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在地面以下4050m,第二层埋深在80100m,工业用水一般开采第二层地下水,地下水含水层由南向北埋深逐渐加大,到北部地区埋深达到200400m。浅层地下水流向为由西南流向东北。

本工程区域揭露地层中第2层中粗砂、第4层和第6层细砂、第8层粗砂,应属于第一含水岩组;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下径流和河流侧渗,从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上,它与降水周期相一致。大气降水首先补给潜水含水层,通过越流补给下层含水层,地下水径流补给也是本区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排泄方式主要由人工抽取和地下径流;工程位于寿光城区漏斗区的东南侧,场区地下水径流方向由西南向东北向漏斗中心汇集。该区域现状地下水位埋深大于40m,表明该处第一含水层组含水层已被疏干变为非含水层,附近含水层属于中等富水区,单井涌水量在20003000m3/d

寿光市水文地质图见图3-5

3.1.7            土壤、植被

寿光市分布着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土等土类,8个亚类、13个土属和79个土种。其中褐土土类主要分布在南部缓岗地区,约占土地面积的9.8%。潮土土类是寿光的主要土类,约占土地面积的63%,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市的高产土壤多集中在这里。砂姜黑土土类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约占土地面积的3.3%。盐土土类是滨海潮盐土,主要分布在濒海浅平洼地和海滩上,约占土地面积的23.9%。全市植被以栽培作物为主,主要有小麦、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其次是林木,主要有杨、柳、榆、槐、苹果、梨、葡萄等;南部井灌区林木覆盖率10%,作物种植密度大,植被较好;北部盐碱区植被稀少,覆盖率较低。

本工程建设地土壤为潮土,周围植被主要是少量草本植物。

3.2  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3.2.1            环境功能区划

1、环境空气功能区划

按照《潍坊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潍坊市人民政府2001410日〔200121号文发布),项目区域环境空气功能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区划分。

2、地下水功能区划

地下水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的III类区划分。

3、环境噪声功能区划

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声功能区标准执行。

3.2.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寿光市共有7个饮用水水源地。并由潍坊市人民政府依据《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潍坊市白浪河水库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的复函》(鲁环函〔2012386号)划定了保护区。

寿光市各水源地地理位置见表3.2-1

3.2-1  寿光市现有饮用水源地分布情况表

序号

行政区域

水源地名称

地理位置

水源地类型

是否划分保护区

1

寿光市

弥河水源地

E118°46'N36°50'  

中小型

2003 年划定

2

寒桥水源地

E118°49'N36°52'  

3

市自来水公司水源地

E118°44'N36°52'  

4

羊口镇古城水源地

E118°51'N37°16'  

5

五台镇李桥水源地

E118°56'N36°56'  

6

东城水厂水源地

E118°50'N36°52'  

中小型

2012 年新增

7

城北水厂水源地

E118°44'N36°54'

 

各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如下。

弥河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弥河河道中心线两侧各2km,自入境处纪台镇王家村至田柳镇刘家庄子村。未划定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寒桥水源保护区:5眼水源井,单井井距500米。一级保护区为单井保护半径为1km。未划定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市自来水公司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以张建桥乡崔家村为中心,保护半径为2km。未划定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古城水源保护区:现有4眼水源井,基本分布于直角梯形的四个角,边长分别为400米、800米、600米、721米。一级保护区为单井保护半径为1km。未划定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李桥水源保护区:现有5眼水源井,单井井距500米。一级保护区为单井保护半径为1km。未划定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城北水厂水源保护区:规划取水井15眼,现有机井数量11眼。一级保护区为边界距井群区最近井间距为70米的多边形范围,保护区面积0.4平方公里;不设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范围为东至银海路,西至菜都路,南至文圣街,北至北环路北侧2公里的范围,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

东城水厂水源保护区:现有机井数量7眼。一级保护区为供水厂厂区及以单开采井为中心,半径50米范围。对于井群(井间距离<100米),按矩形或多边形,边界距最近井间距为50米范围。面积0.072平方公里。不设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为东至永丰路,西至弥河东侧1公里,南至洛富街,北至北环路的范围,面积8.5平方公里。

寿光市自来水公司水源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图见图3-6

拟建工程与寿光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位置关系图见图3-7

拟建工程与潍坊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位置关系图见图3-8

3.3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3.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项目所在区域达标判断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基本污染物环境质量现状引用寿光商务小区大气自动监测点2018例行监测数据进行区域达标判断。寿光商务小区大气自动监测点位于本项目东北约2km处,可以引用该自动监测点数据用于判断本项目所在区域达标情况。


 

3.3-1  区域空气质量现状评价表

污染物

年评价指标

现状浓度mg/m3

评价标准

mg/m3

占标率%

达标情况

PM2.5

年平均质量浓度

0.054

0.035

154.3

不达标

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

0.118

0.075

157.3

不达标

PM10

年平均质量浓度

0.097

0.07

138.6

不达标

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

0.196

0.15

130.7

不达标

二氧化硫

年平均质量浓度

0.02

0.06

33.3

达标

日均值第98百分位数

0.049

0.15

32.7

达标

二氧化氮

年平均质量浓度

0.036

0.04

90.0

达标

日均值第98百分位数

0.081

0.08

101.3

不达标

一氧化碳

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

1.986

4

49.7

达标

臭氧

90百分位数日最大   8 小时滑动平均值

0.104

0.16

65.0

达标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规定:污染物年评价达标是指该污染物年平均浓度(COO3除外)和特定的百分位数浓度同时达标。潍坊市2018PM2.5PM10、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不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年评价不达标,项目所在属于不达标区。

2、基本污染物环境质量现状

基本污染物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详见下表。

3.3-2  基本污染物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表

点位

名称

污染物

年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mg/m3

现状浓度mg/m3

占标率

%

超标率

%

达标

情况



寿光商务小区

PM2.5

年平均质量浓度

0.054

0.035

154.3

18.8%

有超标


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

0.118

0.075

157.3


PM10

年平均质量浓度

0.097

0.07

138.6

13.40%

有超标


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

0.196

0.15

130.7


二氧化硫

年平均质量浓度

0.02

0.06

33.3

/

达标


日均值第98百分位数

0.049

0.15

32.7


二氧化氮

年平均质量浓度

0.036

0.04

90.0

2.5

有超标


日均值第98百分位数

0.081

0.08

101.3


一氧化碳

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

1.986

4

49.7

/

达标


臭氧

日最大 8 小时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

0.104

0.16

65.0

/

达标


 

3、特征污染物环境质量现状

1)监测布点

根据拟建工程周围的地形特征和气象特点、评价等级、环境敏感目标分布,并结合拟建工程大气污染物排放特点,采用以功能区布点为主兼顾均匀性布点原则,考虑到上、下风向及人口密度,本次监测在厂址周围评价区内布设1个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见表3.3-3 和图3-9

3.3-3  环境空气监测点一览表

序号

名称

   

距厂界距离

布设意义

1#

泰和华宇玉泉苑

NW

200

年主导风向下风向

2)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监测因子:非甲烷总烃。

分析方法按照国家环保局颁发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空气和废气监测方法》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有关规定执行,见表3.3-4

3.3-4  环境空气监测分析方法

序号

检测项目

分析方法

方法依据

检出限

1

非甲烷总烃

气相色谱法

HJ/T38-1999

0.04 mg/m3

3)监测时间与频率

监测时间: 20190816-20190822日由青岛京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监测。主要监测非甲烷总烃小时浓度;

监测7天,每天监测4 次,每次45min,时间分别为02:0008:0014:0020:00。监测时同步进行气压、气温、风向、风速、天气情况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4)监测结果

本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同步气象观测资料见表3.3-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浓度值监测结果见表3.3-6

3.3-5  现状监测气象条件及监测结果统计表

采样日期

采样时间

气温

大气压

kPa

风向

风速(m/s

总云

低云

2019.08.16

02:00







08:00







14:00







20:00







2019.08.17

02:00







08:00







14:00







20:00







2019.08.18

02:00







08:00







14:00







20:00







2019.08.19

02:00







08:00







14:00







20:00







2019.08.20

02:00







08:00







14:00







20:00







2019.08.21

02:00







08:00







14:00







20:00







2019.08.22

02:00







08:00







14:00







20:00







 

3.3-6  环境空气小时值监测结果表

检测项目

非甲烷总烃(mg/m3

              采样点位

采样日期

泰和华宇玉泉苑

2019.08.16

02:00


08:00


14:00


20:00


2019.08.17

02:00


08:00


14:00


20:00


2019.08.18

02:00


08:00


14:00


20:00


2019.08.19

02:00


08:00


14:00


20:00


2019.08.20

02:00


08:00


14:00


20:00


2019.08.21

02:00


08:00


14:00


20:00


2019.08.22

02:00


08:00


14:00


20:00


 

5)特征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非甲烷总烃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中参考限值。详见表3.3-7

3.3-7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污染因子

标准值:mg/m3

标准来源

小时平均

日平均

非甲烷总烃

2.0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

2)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计算公式为:

Pi = Ci / CSi

式中:Pi——i污染物的单因子指数;Ci——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m3

CSi——i污染物评价标准,mg/m3

3)评价结果

本次评价结果详见表3.3-8

3.3-8  现状评价结果表

监测点位

监测

项目

取值类型

统计

个数

浓度范围(mg/m3)

标准指数范围

超标个数()

超标率

()

1#泰和华宇玉泉苑

非甲烷总烃

小时浓度





0

从表可以看出,本次环评监测期间,在项目厂址周围非甲烷总烃小时浓度均可以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限值要求

3.3.2            地下水现状监测与评价

1、监测布点:

根据地下水流向,在厂址周围设置7个地下水水质及水位监测点(1#~4#7#~10#),同时设置7个地下水水位监测点(5#~7#11#~14#)。另外在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设置3个监测点,监测布点详见表3.3-9和图3-9

3.3-9  地下水布点位置表

序号

监测点

方位

与项目最近距离

设置意义

1#

南马疃村

S

950m

了解厂址上游地下水水质、水位

2#

东马疃村

S

950m

了解厂址附近地下水水质、水位

3#

王家口子村

NE

980m

了解厂址下游地下水水质、水位

4#

东石村

W

1300m

了解厂址附近地下水水位

5#

崔家村

NW

700m

了解厂址附近地下水水位

6#

场址南侧灌溉水井

S

500m

了解厂址附近地下水水位

7#

潘家庄

W

2000m

了解厂址上游地下水水质、水位

8#

崔家村

N

900m

了解厂址下游地下水水质、水位

9#

东营村

N

1750m

了解厂址下游地下水水质、水位

10#

东郭家庄村

N

2200m

了解厂址下游地下水水质、水位

11#

东侯村

SW

2500m

了解厂址附近地下水水位

12#

小李家村

W

2100m

了解厂址附近地下水水位

13#

南魏家庄子村

NW

2500m

了解厂址附近地下水水位

14#

延庆寺村

N

1600m

了解厂址附近地下水水位

D1#

寿光市自来水公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

NW

900m

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监测点

D2#

寿光市自来水公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

N

50m

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监测点

D3#

寿光市自来水公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

E

60m

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监测点

2、监测项目:

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氰化物、氟化物、氯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铜、锌、砷、汞、镉、六价铬、铅及K+Na+Ca2+Mg2+CO32-HCO3-Cl-SO42-浓度等。监测时调查每一个监测井的水温、井深、地下水埋深及功能(工业、居民饮用、农业灌溉)

一次性取样监测,监测1天,采样1次。

3、监测频率:一次性取样监测

4、分析方法

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中有关规定执行。各项目分析方法详见表3.3-19

3.3-10  地下水监测分析方法

检测项目

检测依据

检出限

pH

GB/T   5750.4-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玻璃电极法

0.01pH

总硬度

GB/T   5750.4-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1.0mg/L

溶解性总固体

GB/T 5750.4-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称量法

/

耗氧量

GB/T   5750.7-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有机物综合指标 酸性(碱性)高锰酸钾滴定法

0.05mg/L

硝酸盐

GB/T   7480-1987水质 硝酸盐氮的测定 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0.02mg/L

亚硝酸盐

GB/T   5750.5-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

0.001mg/L

氨氮

GB/T   5750.5-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0.02mg/L

硫酸盐

GB/T   5750.5-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铬酸钡分光光度法(热法)

5mg/L

氯化物

GB/T   5750.5-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氯化物 硝酸银容量法

1.0mg/L

总大肠菌群

GB/T   5750.12-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微生物指标 多管发酵法

/

菌落总数

GB/T   5750.12-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微生物指标 平皿计数法

/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GB/T   5750.4-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0.050mg/L

GB/T   5750.6-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5mg/L

GB/T   5750.6-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1mg/L

GB/T   11905-1989水质 钙和镁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2mg/L

GB/T   11905-1989水质 钙和镁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02mg/L

碳酸根

DZ/T   0064.49-1993地下水质检验方法 滴定法测定碳酸根、重碳酸根和氢氧根

5mg/L

重碳酸根

DZ/T   0064.49-1993地下水质检验方法 滴定法测定碳酸根、重碳酸根和氢氧根

5mg/L

/

HJ/T 164-200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

5、监测结果

地下水监测结果见下表。

3.3-11 地下水现状监测结果

位点

单位

1#诸冯村

2#拙村

3#大荣村

pH




总硬度

mg/L




溶解性总固体

mg/L




高锰酸盐指数

mg/L




硝酸盐氮

mg/L




亚硝酸盐氮

mg/L




氨氮

mg/L




硫酸盐

mg/L




总大肠菌群

MPN/L




菌落总数

CFU/mL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mg/L




mg/L




mg/L




mg/L




mg/L




碳酸根

mg/L




重碳酸根

mg/L




水温




井深

m




埋深

m




水井功能

非生活饮用

非生活饮用

非生活饮用

6、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本次地下水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类标准,详见表3.3-21

3.3-12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序号

污染物

单位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类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附录AA.1标准

1

pH

无量纲

6.5~8.5

不小于6.5且不大于8.5

2

总硬度

mg/L

450

450

3

溶解性总固体

mg/L

≤1000

≤1000

4

耗氧量(CODMn法)

mg/L

≤3.0

≤3.0(水源限制,原水耗氧量>6mg/L时为5

5

氨氮

mg/L

≤0.50

/

6

硝酸盐氮

mg/L

≤20

≤10(地下水源限制时为20

7

亚硝酸盐氮

mg/L

≤1.00

/

8

硫酸盐

mg/L

≤250

≤250

9

氰化物

mg/L

≤0.05

≤0.05

10

氟化物

mg/L

≤1.0

≤1.0

11

氯化物

mg/L

≤250

≤250

12

挥发酚(以苯酚计)

mg/L

≤0.002

≤0.002

13

Cu

mg/L

≤1.0

≤1.0

14

Zn

mg/L

≤1.0

≤1.0

15

As

mg/L

≤0.01

≤0.01

16

Hg

mg/L

≤0.001

≤0.001

17

Cd

mg/L

≤0.005

≤0.005

18

Cr6+

mg/L

≤0.05

≤0.05

19

Pb

mg/L

≤0.01

≤0.01

20

石油类

mg/L

≤0.3

≤0.3

注:浅层地下水石油类参照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附录AA.1规定的标准限值。

 

2)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计算模式如下:

评价标准为定值的单项水质参数ij点的标准指数Sij,用下式计算:

式中:Cij——i污染物在j点的实测浓度,mg/L

Csi——i污染物评价标准,mg/L

pH值标准指数SpHj的计算可用下式:

式中:

pHj——j点的pH值;pHsu——为评价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上限;

pHsd——为评价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下限。

若计算的标准指数<1,则表明该项水质指标能满足目前的水质用途;若标准指数>1,则表明水体已受到该污染物的污染,指数越高表明污染越重。对于未检出的指标,按检出限的一半计算标准指数。评价因子与现状监测因子相同。

3)评价结果

评价方法同地表水。评价结果见表3.3-13

由表3.3-13可以看出,各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点位污染因子检测值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2017)表1类标准的要求;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3个监测点中各污染因子检测值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附录AA.1规定的标准限值。


 

3.3-1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

序号

污染物

单位

监测点位

1#

2#

3#

7#

8#

9#

10#

4#

5#

6#

11#

12#

13#

14#

1

pH

无量纲















2

总硬度

mg/L















3

TDS

mg/L















4

耗氧量

mg/L















5

氨氮

mg/L















6

硝酸盐氮

mg/L















7

亚硝酸盐氮

mg/L















8

硫酸盐

mg/L















9

氰化物

mg/L















10

氟化物

mg/L















11

氯化物

mg/L















12

挥发酚

mg/L















13

Cu

mg/L















14

Zn

mg/L















15

As

mg/L















16

Hg

mg/L















17

Cd

mg/L















18

Cr6+

mg/L















19

Pb

mg/L















20

石油类

mg/L















 


 

3.3.3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监测布点

结合厂区周围环境特点及厂区噪声源的分布情况,在场界外200m范围内敏感点处设置处布设3个监测点,详见表43-9

3.3-14  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位置表

监测点位

位置

设置意义

1#

世纪凤华学校

了解项目评价范围内敏感点声环境质量现状

2#

百丽澜庭

了解项目评价范围内敏感点声环境质量现状

3#

泰和华宇玉泉苑

了解项目评价范围内敏感点声环境质量现状

2、监测时间及频率

青岛京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于2019818日监测一天,昼、夜各一次。

3、监测方法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4、监测结果

噪声现状监测结果见下表。

3.3-15  噪声现状监测结果

监测点位

昼间dB(A)

夜间dB(A)

备注

1#世纪凤华学校

53

47

企业噪声

2#百丽澜庭

53

45

企业噪声

3#泰和华宇玉泉苑

52

47

企业噪声

5、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划,评价标准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功能区标准,即昼间60dBA),夜间50dBA)。

2)评价值

选取监测结果中的LeqdBA)]作为评价值。

3)评价方法

采用监测值与标准值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价,噪声超标程度采用超标值表示,计算公式为:

式中:

P——超标值,dBA);

Leq——测点等效声级,dBA);

Lb——噪声评价标准,dBA)。

4)评价结果

噪声现状评价结果见表3.3-24

3.3-16  噪声现状评价结果单位:dBA

监测点位

P

昼间

夜间

1#世纪凤华学校

-7

-3

2#百丽澜庭

-7

-5

3#泰和华宇玉泉苑

-8

-3

由表可知,拟建项目场址周边敏感点声环境现状值均可以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区标准要求。

3.3.4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布点:1#拟建项目占地范围内、2#场址1km以外耕地、3#场址1km以外耕地土壤3个点,每个监测点采表层样 0~20cm

厂区内土壤监测布点情况,详见表1及图1

3.3-17  土壤监测布点一览表

编号

监测点位

类型

布点意义

监测因子

1#

拟建项目占地范围内

表层样

了解项目占地范围内土壤环境现状

45

2#

场址1km以外耕地

表层样

了解项目占地范围外土壤环境现状

pH值、石油烃(C10-C40

3#

场址1km以外耕地

表层样

2)监测项目:砷、镉、铬(六价)、铜、铅、汞、镍、四氯化碳、氯仿、氯甲烷、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烯、顺-1,2-二氯乙烯、反-1,2-二氯乙烯、二氯甲烷、1,2-二氯丙烷、1,1,1,2-四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四氯乙烯、1,1,1-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三氯乙烯、1,2,3-三氯丙烷、氯乙烯、苯、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乙苯、苯乙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硝基苯、苯胺、2-氯酚、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䓛、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萘、石油烃(C10-C40)、pH值共47

3)监测时间及监测频次:监测1天。

4)土壤监测分析方法: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以及《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中有关规定进行。

5)监测结果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见表3.3-18

3.3-18a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结果

污染物项目

监测结果

污染物项目

监测结果

1#

1#


1,2,3-三氯丙烷



氯乙烯


铬(六价)




氯苯



1,2-二氯苯



1,4-二氯苯



乙苯


四氯化碳


苯乙烯


氯仿


甲苯


氯甲烷


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1,1-二氯乙烷


邻二甲苯


1,2-二氯乙烷


硝基苯


1,1-二氯乙烯


苯胺


-1,2-二氯乙烯


2-氯酚


-1,2-二氯乙烯


苯并[a]


二氯甲烷


苯并[a]


1,2-二氯丙烷


苯并[b]荧蒽


1,1,1,2-四氯乙烷


苯并[k]荧蒽


1,1,2,2-四氯乙烷



四氯乙烯


二苯并[a,h]


1,1,1-三氯乙烷


茚并[1,2,3-cd]


1,1,2-三氯乙烷



三氯乙烯




3.3-18(b)  土壤现状监测结果一览表(mg/kg

监测项目

2#

3#

pH(无量纲)



石油烃(C10-C40



 

2、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标准执行《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相关标准。具体执行标准详见第一章。

2)评价结果

由现状监测评价结果可看出,项目监测点的各个监测因子均能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相关标准,因此总体来看项目所在区域土壤环境较好,目前未受到污染。

 


 

第 4 章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1.1            施工内容及影响因素

1、主要施工内容

主要施工内容包括测量定线,清理施工现场、平整工作带,管材防腐绝缘后运到现场开始布管、组装焊接、无损探伤、补口及防腐检漏,在完成管沟开挖、公路穿越等基础工作以后下沟,试压,连接,扫线,阴极保护,覆土回填,恢复地貌,竣工验收。

2、主要影响因素

在施工期间各施工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因素包括施工废水、扬尘、噪声和施工垃圾、废弃输油管线。

4.1.2            施工期废气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1.2.1 扬尘(粉尘)的影响分析

1)车辆行驶扬尘

根据调查,施工工地的扬尘主要是由运输车辆行驶产生,与施工场地路面情况及车辆行驶速度有关,约占总扬尘量的60%。在完全干旱情况下,可以按公式计算:

Q=0.123(V÷5)×(W÷6.8) ×0.85×(P÷0.5) ×0.75

式中:Q:汽车行驶的扬尘,kg/km.辆;

V:汽车行驶速度,km/h

W:汽车载重量,吨;

P:道路表面粉尘量,kg/m 2

下表为一辆 10 吨的卡车,通过一段长度 1km 的路面时,不同路面清洁程度,不同行驶速度情况下的扬尘量。

4.1-1  不同路面清洁程度、不通行驶速度的汽车扬尘(kg/.km

清洁度

车速

0.1kg/m2

0.2kg/m2

0.3kg/m2

0.4kg/m2

0.5kg/m2

0.6kg/m2

5km/h

0.0511

0.0856

0.1164

0.1444

0.1707

0.2871

10km/h

0.1021

0.1717

0.2328

0.2888

0.3414

0.5742

15km/h

0.1532

0.2576

0.3491

0.4332

0.5121

0.8613

25km/h

0.2553

0.4293

0.5819

0.7220

0.8536

1.4255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在完全干燥的情况以及同样的路面条件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在同样的车速下,路面越脏,扬尘量越大。在施工期间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抑尘,试验结果详见表4.1-2

4.1-2  施工场地洒水试验结果

距离(m

5

20

50

100

TSP小时平均浓度(mg/m3

不洒水

10.14

2.89

1.15

0.86

洒水

2.01

1.40

0.67

0.060

大风天气对容易起尘的施工道路进行洒水抑尘,同时降低车辆行驶速度,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可将TSP的污染距离缩小到50m左右,距离100m时已基本无影响。距离工程线路最近的村庄超过150m,对周围敏感点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2)挖掘作业扬尘

管道的地面开挖、填埋、土石方堆放过程施工时间较短,作业带内产生的扬尘(粉尘)为无组织面源排放,根据类似工程的实际现场调查:在大风情况下施工现场下风向1m处扬尘浓度可达3mg/m3以上,25m处为1.53mg/m3,下风向60m范围内TSP浓度超标。工程管道两侧150m内敏感点包括泰和华宇玉泉苑、百丽澜庭和世纪凤华学校与本项目的最近距离分别为70m50m50m。管线施工作业扬尘污染是短时的,且影响不会很大。采取合理化管理、对容易起尘的作业面和土堆适当喷水、土堆和建筑材料遮盖、大风天停止作业(达到四级及以上风速时)等措施时,管道施工扬尘对周围保护目标的影响会大为降低。

4.1.2.2 施工机械尾气

施工期间,运输汽车、管线在定向钻等大型机械施工中,由于使用柴油机等设备,将产生燃烧烟气,主要污染物为SO2NO2CmHn等。但由于废气量较小,且施工现场均在野外,有利于空气的扩散,同时废气污染源具有间歇性和流动性,因此对局部地区的环境影响较小。

4.1.3            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1.3.1 废水来源及影响分析

本工程建设不穿越河流,施工期废水主要是来自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以及清管试压排水。

1)生活污水

工程的建设施工周期较短,从管线开挖到覆土回填按照60天时间计,施工人员约有30人。本项目沿线距离村庄较近,不在项目场地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人员食宿依托沿线城镇或村庄解决。共产生72m3生活污水。由于工程线路较短,且距离村庄较近,可依托村镇现有的化粪池等处理设施进行处置。因此施工期生活污水对环境影响较小。

2)管道试压排水

由于试压水质为无腐蚀性洁净水,并且管道在焊接前均需经过人工擦拭,只要施工单位严格执行规范,试压排出的水只含有少量的泥沙、焊渣等杂质,可经过沉淀后可就近排到项目东侧市政污水管网或用于区域农业灌溉。

4.1.3.2 管道敷设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l)管道开挖过程中,挖出的土石如未能及时回填,遇雨水冲刷进入附近水体,影响水域水质。

2)施工物料如堆放管理不严,受雨水冲刷进入附近水体,对水域造成影响。

3)施工弃渣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如不妥善处理,随意堆放,受雨水冲刷进入附近水体,将对其水质造成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通过对施工弃渣、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妥善处置,对施工材料堆放严格管理,及时填埋开挖土石,加强穿越河流的施工管理,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水环境影响程度可以接受。

4.1.3.3 本工程对南水北调(山东段)的影响分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全长487公里,输水路线为:经韩庄运河入南四湖,再经梁济运河、流长河、东平湖,在位山闸穿黄河(隧道)。接小运河至临清后分为两支,一支立交穿过卫运河,经临吴渠在吴桥城北入南运河,为河北、天津输水。另一支入七一河、六五河,在武城进入大屯水库。干线汇水区域包括东平湖流域、南四湖流域及海河流域一部分,涉及山东的枣庄、济宁、菏泽、泰安、莱芜、聊城、德州、临沂、淄博共9市。泰安市全境均为南水北调汇水区域,处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干线输水路线上。干线汇水区域包括大汶河流域和东平湖。

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问题一直是影响工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和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着调水工程的实际效益,同时也将对输水沿线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为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调水水质安全,保障受水区人民身体健康,山东省环保局与省质监局联合发布实施了《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599-2006)。调水沿线所有污染源不分行业,只按照所在区域的不同执行不同的标准。《标准》根据对调水干线水质影响的不同程度,将南水北调沿线区域分为核心保护区域、重点保护区域和一般保护区域三个不同的区域。

核心保护区域指山东省南水北调东线干渠大堤和所流经湖泊大堤内的全部区域;重点保护区域指核心保护区域向外延伸15公里的汇水区域;一般保护区域指除核心保护区域和重点保护区域外的其他调水沿线汇水区域。

本项目位于《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599-2006)划定的一般保护区范围内,与距离最近的胶东输水干线约30km。本项目与南水北调工程关系图见4-1

本项目运营期不排放废水,不会对南水北调(山东段)产生影响。

4.1.3.4 小清河流域治理措施及结果

20121015日,山东省政府下发《关于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方案的批复》(鲁政字[2012]216号),山东省环保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个厅局共同编制了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2-2015年),实行统筹规划、上下游联动、条块结合方式,全面构建治、用、保系统推进的科学治污体系。

在寿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整治下,截至2018 年,小清河流域水质、水环境得到了明显好转,20186月、7月,寿光市配合省、潍坊市水利主管部门对小清河现状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全部制订了整改方案。在岸线保护方面,投资800万元维修维护了两岸河堤和43座涵闸,实施两岸绿化和河滩规范整治,在堤外保护范围建成了3000亩生态林场。小清河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景象逐步显现。

为进一步保护好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市委书记提出,要建立河道治理长效机制,切实加密水源监测,实时掌握水质标准,定期不定期进行河道巡查,严控污染水排放,发现问题要立即解决,维护小清河生态环境,发挥河流综合功能。要持续不断地治理下去,把河长制落到实处,加强监督考核,持续保证水系完整、水量保障、水质良好、河流畅通、生物多样、岸线优美,通过加强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促进我市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和健康发展。

根据《20187月山东省省控地表水水质状况》,小清河羊口断面、张增河联四沟八面河断面水质均满足类水质要求,评价指标包含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等21项基本监测指标。

4.1.4            施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施工期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1)管沟开挖对地下水影响

本工程管道采用埋地敷设方式,管道埋设到1.2m以下。管道全线地势平坦,通过对管道沿线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管道沿线所经地区潜水主要为第四系潜水,地下水埋深5m以下,本项目管沟开挖深度小于3m,管道敷设时,施工活动不会对附近地下水流向产生影响。

2)施工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

管道经过地区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潜在的污染源有施工过程中的辅料、废料、施工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

施工生活污水

施工过程中不设营地,施工队伍的吃住一般依托当地的旅馆和饭店,或租用当地民房,局部排放量很小,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SS、氨氮及油类等,量很小,利用现有设施进行处理,同时又遵守相应的施工环保措施,因此,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很小。

施工辅料、废料

在施工过程中的辅料、废料等在降水的淋滤作用下产生的浸出液进入地下含水层,将对浅层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决定于下渗量及其非饱和地带的厚度、岩性和对污染物的阻滞、吸附分解等自然净化能力。从管道沿线经过地区的表层土质来看,均有一定的自然净化有力,对浅层地下水影响很小。深部层压水由于粘土隔水层的存在,孔隙水仍不易受到污染。

4.1.5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1.5.1 项目噪声源

目前我国管道建设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主要有:挖掘机、推土机、轮式装载车、电焊机、吊管机、钻机、柴油发电机组等。根据管道施工现场测试值,以上各种施工机械及车辆的噪声情况参见表4.1-3

4.1-3  管道工程施工机械噪声

序号

噪声源

噪声强度dB(A)

序号

噪声源

噪声强度dB(A)

1

挖掘机

92

6

混凝土搅拌机

95

2

吊管机

88

7

混凝土翻斗车

90

3

电焊机

85

8

混凝土震捣棒

105

4

钻机

90

9

切割机

95

5

推土机

90

10

柴油发电机

100

 

4.1.5.2 施工设备噪声影响

管线的施工虽然呈线状,但在管道的起重、装卸、运输以及路面的破碎或切割基本上逐点进行的,其施工噪声源可近似作为点声源处理,根据点声源噪声衰减模式,可估算其施工期间离噪声源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预测模式如下:

式中:r1r2 ——距声源的距离(m)

L1L2 ——声源相距r1r2处的噪声声级dB(A)

根据各种施工机械噪声值,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不同类型施工机械在不同距离处的噪声预测值,见表4.1-4

4.1-4  施工噪声随距离的衰减情况   单位:dB(A)

机械名称

离施工点不同距离的噪声值(dB(A))

10m

50m

100m

150m

200m

挖掘机

78

64

58

54

52

推土机

80

66

60

56

54

电焊机

67

53

47

43

41

轮式装载车

84

70

64

60

58

吊管机

75

61

55

51

49

定向钻机

78

63

58

55

52

冲击式钻机

67

53

47

43

41

柴油发电机组

78

64

58

54

52

 

施工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会噪声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施工噪声影响,管道工程两侧200m内分布有敏感点的工段应禁止在夜间及午间等居民休息时间进行施工,必须要连续作业的应提前向环保部门进行申报,并及时向周边居民告示,同时应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加强与周边村镇及居民的沟通,取得居民的理解;其余管段也应落实相应污染防治措施,并尽量避免在夜间进行高噪声作业。管道工程相对每一个敏感点临近的管段施工时间较短,其噪声影响是暂时性的,施工结束后,上述影响也将随之消失。

4.1.5.3 清管、吹扫噪声影响

管道清管、吹扫、试压等气流噪声影响分析根据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管道投产前需要进行清管、试压;吹扫过程需使用压缩空气,其气流噪声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由于管道已经埋设于地下,压缩气流噪声影响范围主要为压缩空气进口及出口附近,噪声约为8090dB(A)。为避免对敏感点声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管道进行投产前的清管、吹扫、试压等工序作业前应做好告示,并尽量安排在昼间进行,尤其管线距离敏感点较近的管道应禁止在在居民休息时间(中午12:002:00及夜间 22:00~次日600)内进行上述作业。由于上述过程仅在管道投产前进行,发生频率较低,对环境影响较为短暂,操作结束后,其噪声影响即消失,因此对环境的影响较小。落实本次评价提出的环保措施的前提下,工程建设对周围声环境质量影响可接受。

4.1.6            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1.6.1固体废物产生量及分类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本项目施工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废弃包装、纸屑等,产生量按照每人0.5kg/d计算,工期60天计,则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90t,统一收集后,依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置。

  施工弃土

本项目产生的土石方主要是管道开挖和回填后产生的剩余弃土石方和废渣。剩余弃土石方和废渣覆土利用,若有剩余由施工单位拉运并负责处置。

施工废料

施工废料主要包括焊接作业中产生废焊条、防腐作业中产生的废防腐材料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混凝土等。根据类比调查,施工废料的产生量按0.2t/km估算,本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施工废料量约为0.22t。依托当地环卫部门有偿清运。

施工期废输油管

危险废物汇总量见表4.1-5

4.1-5    危险废物汇总一览表

危险废物名称

危险废物类别

危险废物

代码

产生量

t/a

产生工序及装置

形态

主要成分

有害成分

产废周期

危险特性

污染防治措施

拟拆除废旧输油管

HW08

900-249-08

100

废旧输油管

固态

矿物油、铁等

原油

1

毒性

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4.1.6.2弃土弃渣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中弃土、弃渣主要来自管沟开挖等施工过程。

在耕作区开挖时,熟土(表层耕作土)和生土(下层土)分开堆放,管沟回填按生、熟土顺序填放,保护耕作层。回填后管沟上方留有自然沉降余量(高出地面30cm~50cm),多余土方就近平整。

采用顶管施工时,会产生多余土方。该部分多余土方主要为泥土和碎石,就地平铺利用。

弃土弃渣的环境影响分析如下:

l)工程弃土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的泥土和碎石,其性质与产生地点泥土和碎石的性质基本相同。

2)本工程弃渣量小、弃渣场的堆渣高度不大、开挖的工作面小、对植物破坏面不大。

3)采取表土剥离集中堆放在弃渣场四周,临时堆土用土袋进行挡护。

4)本工程弃渣量小,不设置弃渣场。

5)弃渣边坡可用编织袋围护,土工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和扬尘的产生。

6)施工结束后,平整渣场、回填表土后,采取复垦措施或恢复种植林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采取上述减渣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后,其一,将减少弃渣填埋量,进而减少填埋占地,减少和控制新增的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其二,防止弃渣场外雨水的冲刷,将减少水土流失。

综上所述,在弃渣合理并采取以上环境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本工程弃渣对环境影响较小。

4.1.6.3生活垃圾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废弃包装、纸屑等,产生量为0.9t,统一收集后,依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置。对环境影响较小。

4.1.6.4施工废料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废料主要包括焊接作业中产生废焊条、防腐作业中产生的废防腐材料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混凝以及废弃输油管线等。本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施工废料量约为0.22t,依托当地环卫部门有偿清运;废弃输油管线产生量约为100t,属于危险废物,现场拆除后即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不在场内存储。施工废料全部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处置,对环境影响较小。

4.1.7            现有管线拆除可能产生的其他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退役管道扫线、推油过程中管道抽瘪、引起塌陷现象影响分析

改线段保留管道和退役管道在封堵前首先需要全线停输、泄压。在退役管道扫线推油过程中,是用清水推油的方式,管道内压力较小约1MPa(折合10kg/cm),压力波动较小,不会造成管道抽瘪、不会引起塌陷现象。

 (2)退役管道、扫线推油施工过程中泄漏、爆炸的影响分析

退役管道在扫线推油整体施工过程是在全线停输、泄压的状态,是在密闭管道内进行的,停输后管道内残油较少、压力较小,不会发生原油泄漏和爆炸事故。在向退役管道注水扫线推油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抽至油罐车的储罐时,可能会发生少量含油污水流出落至地面轻度污染土壤现象,不会发生原油泄漏和爆炸事故。油气爆炸事故是在密闭空间内油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遇明火们引发爆炸,管道退役处置操作是在比较空旷的场所,假如发生泄漏也不会形成留闭的油气空间,不会引发爆炸事故。

综上所述,退役管道在扫线推油施工过程都是在密闭管道内进行,跟正常输油没有本质的差别,不会发生泄漏和爆炸事故;退役管道在拆除过程中,如果严格按规范施工,可不会发生次生灾害。

4.1.8            施工期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1、施工扬尘的防治

根据《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48号)、《潍坊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技术导则》、《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3-2007)的规定,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建立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采取遮盖、围挡、密闭、喷洒、冲洗、绿化等防尘措施,施工工地内车行道路应当采取硬化等降尘措施,裸露地面应当铺设礁渣、细石或者其他功能相当的材料,或者采取覆盖防尘布或者防尘网等措施,保持施工场所和周围环境的清洁。

进行管线和道路施工除符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对回填的沟槽,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禁止工程施工单位从高处向下倾倒或者抛洒各类散装物料和建筑垃圾。

在城镇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保持车容整洁,不得带泥带灰上路。

运输砂石、渣土、土方、垃圾等物料的车辆应当采取蓬盖、密闭等措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物料遗撒或者泄漏而产生扬尘污染。

根据以上规定,结合拟建项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控制施工期扬尘污染:

1)设置施工标志牌

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的规定设置现场平面布置图、工程概况牌、安全生产牌、消防保卫牌、文明施工牌、环境保护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等。

2)围挡、围栏及防溢座的设置

施工期间,边界应设置高度35米以上的围挡;以上围挡高度可视地方管理要求适当增加。围挡底端应设置防溢座,围挡之间以及围挡与防溢座之间无缝隙。

3)土方工程防尘措施

土方工程包括土的开挖、运输和填筑等施工过程,有时还需进行排水、降水、土壁支撑等准备工作。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应辅以洒水压尘,尽量缩短起尘操作时间。遇到四级或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同时作业处覆以防尘网。

4)建筑材料的防尘管理措施

施工过程中使用水泥、石灰、砂石、涂料、铺装材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密闭存储;设置围挡或堆砌围墙;采用防尘布苫盖;其他有效的防尘措施。

5)建筑垃圾的防尘管理措施

施工工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若在工地内堆置超过一周的,则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防止风蚀起尘及水蚀迁移:覆盖防尘布、防尘网;定期喷洒抑尘剂;定期喷水压尘;其他有效的防尘措施。

6)设置洗车平台,完善排水设施,防止泥土粘带

7)进出工地的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的防尘措施

进出工地的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应尽可能采用密闭车斗,并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

8)施工工地道路防尘措施

施工期间,施工工地内及工地出口至铺装道路间的车行道路,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并保持路面清洁,防止机动车扬尘:铺设钢板;铺设水泥混凝土;铺设沥青混凝土;铺设用礁渣、细石或其它功能相当的材料等,并辅以洒水、喷洒抑尘剂等措施。其他有效的防尘措施。

9)施工工地道路积尘清洁措施

可采用吸尘或水冲洗的方法清洁施工工地道路积尘,不得在未实施洒水等抑尘措施情况下进行直接清扫。

10)工地周围环境的保洁

施工单位保洁责任区的范围应根据施工扬尘影响情况确定,一般设在施工工地周围20 米范围内。

2、施工噪声的防治

施工噪声控制措施主要是对施工设备、施工时间和施工人员的控制和管理。

1)推行清洁生产,必须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先进的施工技术,并作为中标的主要内容,以达到控制噪声的目的。

2)在施工机械与设备与基础或连接部位之间采用弹簧减震、橡胶减震、管道减震、阻尼减震技术,可减少动量,降低噪声。

3)降低钢模施工噪声,小钢模改为竹夹板以减少振动作业时冲击钢模产生噪声。

4)加强施工现场的噪声监测:按《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规定,实施施工期场界噪声监测,发现有超过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的,立即进行整改。

5)提倡文明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提高防止噪声扰民的自觉性,减少人为噪声污染。

6)在施工现场禁止大声喧哗吵闹、高声唱歌或敲击工具、餐具等。

综上所述,拟建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污染主要是噪声和扬尘,施工期间必须采取报告书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在采取污染物防治措施后,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污染对项目周围环境影响不大,施工完成后,这些影响就会消失。

3、施工期固废处置措施

1)设置专门的危险废物暂存库,将厂区的危险废物集中收集暂存,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负责运输和处置。

2)新厂区施工营地必须设置专门场所暂存施工固废,送往指定的位置处置。

4)从收集到处理处置的过程,由经专门培训的人员操作或由专业人员指导进行,严禁在专门处理处置设施外随意混合、焚烧或处置。

4、土地保护措施

1)临时占地必须选择在厂区规划范围内,施工结束后对临时用地,尽快恢复其原有生态功能。

2)严紧大量的施工垃圾乱堆乱放。

3)地面开挖的渣土及时回填,减少渣土堆放时间。

4)当雨季来临时提前做好防护工作,疏通厂区范围内雨水排水管路,防止雨水在厂区内堆积。

4、退役管道封堵、扫线推油的相关防范措施、 设施等环保要求

1)施工单位在对退役管道封堵、扫线推油施工前,应在附近居民区张贴施工公告,便于附近居民了解施工情况;

2)退役管道的封堵现场、残油的清扫推油现场在露天,周围较空旷。

3)退役管道的封堵现场、残油的清扫推油现场均设置一辆消防车,消防人员在车内值班;

4)改线段老管道在退役封堵前均先停止输油,管道内的残油压力泄至零;

5)退役管道封堵口位置选在城区外较空旷的地段,附近无河流,封堵口周围15米内无建筑物;

6)退役管道封堵口100米内没有城市自来水管道、污水管网、雨水管道、天然气管道或煤气管道;

4.2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2.1            运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本工程管道运营期采用密闭输送工艺,正常情况下无废气产生。

4.2.2            运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正常工况下,由于管线是全封闭输送工艺,且本工程不穿越河流,输送的油品不会与河流水体之间发生联系,采用防腐层和阴极保护联合方式,如不发生泄漏事故,正常运营期对周围河流不会造成影响,对周边水环境基本无影响。

4.2.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一、项目类别确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附录A,本项目属于“F 石油、天然气——41、石油、天然气、成品油管线,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II类。

二、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下表。

4.2-1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分级

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

敏感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己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护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较敏感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己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未划定准保护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其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分散式饮用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等其他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

不敏感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注:环境敏感区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根据搜集资料和现场实地调查,项目位于寿光市自来水公司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范围内。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敏感。

三、评价等级判定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下表。

4.2-2 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项目类别

 

环境敏感程度

类项目

类项目

类项目



敏感


较敏感


不敏感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为II,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为敏感,综上所述,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

四、地质环境概况

1)地层岩性

寿光市位于华北地层大区,跨华北平原地层分区和鲁西地层分区。鲁西和华北平原地层分区大致以齐河——广饶断裂分界。境内第四系地层广泛覆盖,自南向北厚度逐渐增大。其下主要为新生界古近系地层,市境东南部有新生界新近系地层分布。

第四系

寿光市内第四系地层覆盖全区,主要发育有潍北组、黑土湖组、白云湖、临沂组和平原组等。

潍北组:分布于寿光北部滨海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物,岩性主要为灰黑、灰黄色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局部夹河流相含砾混粒砂;

黑土湖组:寿光境内广泛分布,属即成岩性经沼泽化而成。岩性为灰、灰褐一灰黑色粉砂质亚粘土、粘土,局部夹灰白、黄色粉砂层,含铁N位结核。

白云湖组:主要分布在牛头西北部巨淀湖内,湖相沉积,岩性为灰、灰褐一灰黑色粉砂质亚粘土、枯土,局部夹灰白、黄色粉砂层,含小的生物碎屑,下与平原组整合接触。

临沂组:沿河流两侧分布,形成高河漫滩相,地表多改造为耕植土,粒度较细,以土黄色、灰黄色粉土、砂质粘土为主,下部可见粗砂、砾石层。

平原组:寿光境内广泛分布,更新世黄河冲积物,南薄北厚,岩性主要为棕黄、浅棕、灰绿色砂质粘土、粘土互层,含钙质结核及少量铁质结核,其沉积环境为河漫滩相、河床相、滨海相沉积综合体。

新近系

在鲁西地层分区的寿光市南部主要为临朐群;在华北地层分区的寿光市北部则为黄骅群。寿光市境内的临朐群均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目前发现牛山组。

牛山组(Nln):局限分布于鲁西地层分区东北缘与华北平原地层分区相接地带,岩性为紫灰、黑绿色玄武岩,棕褐色粘土岩及粘土质砂岩,底部为红色砾岩。

黄骅群主要分布于寿光市北部地区,均被第四系覆盖,埋深大于120米。

馆陶组(Nlg):岩性上部为棕红色、灰绿色泥岩、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和灰色、灰白色砂岩互层,属于河流相沉积。

明化镇组(Nlm):主要分布于北部沿海地区,岩性以土黄、棕红色泥岩、砂岩与灰白色砂岩为主,局部夹有少量石膏,下段粒度较细,颜色深,上段粒度较粗,颜色浅,含铁Mli质、灰质结核。

古近系

主要为古近系济阳群,分布于华北平原地层分区的寿光一昌邑断裂以北,隐伏于第四系之下二区内济阳群发育有沙河街组、孔店组和东营组。

孔店组(E2k):分布于寿光市北部地区,为一套泥砂岩建造,岩性主要为棕、棕红、灰色泥岩与砂岩互层。

沙河街组(E2-3Sˆ):分布于寿光市北部地区,为一套泥灰岩——砂岩建造,岩性主要为灰色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细砂岩、油页岩、碳酸岩盐的细碎屑沉积岩。

东营组(E3d):在小清河入海口附近有少量分布,为一套砂岩一泥岩建造,上段岩性为灰绿、灰白色砂岩以及棕红色砂质泥岩;中段岩性为灰色、棕红色泥岩、细砂岩;

下段岩性为灰白、灰绿色细砾岩。

2)地质构造

寿光市大地构造单元处于华北板块(I)、鲁西地块()、鲁中隆起川(I)、泰山-沂山断隆(W)之昌乐凹陷(V)北部,紧邻沂沐断裂带西侧,是鲁西地块东北部边缘与华北坳陷的过度结合带.区内构造以隐伏断裂为主,部分断裂构造直接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分布.寿光境内主要有广南断裂、何家官寒桥断裂、五井断裂和临朐一跋山断裂。

1)广南断裂:位于广饶凸起南部,是广饶凸起的南部边界,走向北东向,向东北延伸至莱洲湾,断裂北部为上升盘,南部为下降盘。该断裂活动时间长,始于古生界初期,止于新近纪馆陶组。

2)何家官一寒桥断裂:该断裂是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根据物探推测的断裂,走向东西向,倾向南,倾角40°左右,产生于古近纪,并在期间发生巨大的垂直升降运动,在第四纪仍有活动,力学性质为张性。该断裂是昌乐凹陷与寿光凸起和牛头凹陷的分界断裂,断裂中部被五井断裂切割。

3)五井断裂:寿光市内沿弥河一线发育于第四系之下,走向北东向,倾向以南东向为主,倾角70°~80°,宽5~20米。该断裂具有多期活动之特点,为先张后压扭,南东盘下落,北西盘上升,新近纪之前活动较为强烈,之后活动相对较弱。

4)临朐一跋山断裂:该断裂是山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通过卫星照片解译,野外验证发现的一条大断裂,走向为南北向,近直立,宽10—100米,区域上长达上百公里,在寿光市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向南切割五井断裂,是寿光凸起的西界断裂,其性质为先张后压。

本工程场内地形平坦,起伏不大。工程地层结构较简单稳定。据有关地质构造资料,场区及场区附近无活动性断裂通过。

五、区域水文地质

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含水层组划分及其分布规律

根据含水层的结构、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区内第四系含水层自上而下可分为浅层、中深层两个主要含水层组。含水层组主要的空间分布规律为:由南向北,含水层顶板埋深逐渐加深,单层厚度逐渐减小,层数逐渐增多,颗粒逐渐变细,由砾石、粗砂、中砂变为中砂、细砂。

a、浅层含水层组(潜水、微承压水含水层组)

浅层含水层组广泛分布于全区,含水砂层顶板埋深一般在1015m,北部局部地段大于20m。由于受近代弥河作用,沿现代弥河地段,砂层顶板埋深较浅。在东北部金马寨浅层砂层与现代河床下部砂层连成一体,构成了同一含水体。砂层上部多为弱透水的粉土覆盖,地下水多呈潜水类型。局部地段有粉质粘土覆盖,地下水具微承压性。

浅层含水层组砂层底板埋深由南向北逐渐加深。南部砂层底板埋深一般40m 左右,北部则大于45m。从古河道主流带向两侧,其底板埋深也有变浅的规律。南部及东南部以粗砂砾石为主,含水砂层有34 层,单层厚度在26m,局部地区可大于15m,中粗砂分布于寿光城区附近地段,中北部地段变成56 层,岩性以中细砂为主,单层厚度13m

各含水砂层之间分布着弱透水的粉土。最上部的12 层砂层受近期河床冲刷的影响,颗粒较细,以细砂、粉砂为主,在现状条件下已基本疏干而变为非含水层。

b、中深层含水层组(承压水含水层组)

中深层含水层组顶部有1020m 厚的粉质粘土与浅层含水层组相隔,致使该含水层组地下水具有承压性,含水砂层顶板埋深一般在5060m。本区大部分地段浅层、中深层含水层组之间分布着弱透水的粉质粘土,同时本区机井稠密,机井深度一般在5080m,随着开采条件的改变,中北部地段部分井深在100200m,因此,使得浅层、中深层含水层组含水砂层之间水力联系较密切。

中深层含水层组砂层在横向上多呈扁大的透镜状,纵向上呈带状展布。自南向北,砂层结构由单一变为多层,单层厚度由厚变薄,颗粒由粗变细。南部及东南部以粗砂砾石为主,主要有34 层砂层,单层厚度在38m。中北部地段变成69 层,岩性以中砂、细砂为主,单层厚度14m

中深层含水层组顶板埋深南部较浅,向北部逐渐加深。总的趋势沿古河道主流带,其顶板埋深较浅;在古河道主流带两侧及间带区,其顶板埋藏变深。

富水性分区及其特性

本地区地下水主要开采浅层含水层组下部的微承压水和中深层含水层组的承压水。由于开采和试验都是以混合抽水方式进行,因此本次以混合水量进行富水性分区。以5m降深的单井涌水量可划分为四级富水区:超强富水区,单井出水量>3000m3/d;强富水区,单井出水量20003000m3/d;中等富水区,单井涌水量10002000m3/d;弱富水区,单井涌水量<1000m3/d

a、超强富水区(单井出水量>3000m3/d

该区主要呈椭圆形分布于东侯、西侯、胡营、卢家庄、大马疃一带弥河附近地段,由于处于第二、三期古河道带中心部位,含水砂层颗粒较粗,多以砾石、粗砂为主,在上部20m 左右有一单层厚度1.64.5m 的中粗砂,下层2244m 为粗砂砾石,分布较稳定,可视为同一含水体,其厚度大于15m,单层最大厚度可达18.58m。该地段内含水砂层最大累计厚度21.03m,单井出水量大于3000m3/d

b、强富水区(单井出水量20003000m3/d

该区主要呈扇形分布,加之南西——北东向的古河道主流带的带状分布,亦分为西部、中东部两片。西部的强富水区分布于孙家集街办的泽科——文家街办的高家官庄、东蔡家营、王家营东部、二黄庄、布政庄、南马店、北马店、王家大庄一带,然后折向东北。含水砂层层次较多,在60180m 深度内有510 层,累计厚度大于20m,岩性主要为粗砂砾石、中粗砂、中砂。水位埋深随地形及农业开采强度而变化,地下水位埋深22.7436.30m,富水性强,单井出水量一般20003000m3/d

中东部的强富水区沿第二、三期古河道主流带展布,主要分布在孙家集街办的营子、石门董、汤家埠、胡营以及圣城街办西玉兔、延庆寺、金马寨、王家口子、北齐疃一带。含水砂层顶板埋深大都在2050m 之间,含水砂层层次较多,在2070m 深度内,含水砂层56 层,岩性为粗砂砾石及中粗砂,砂层累计厚度11.618.13m。水位埋深随地形及工农业开采强度而变化,水位埋深一般为11.3434.05m,单井出水量20003000m3/d。目前在金马寨至大马疃一带已形成寿光市自来水公司二、三水厂水源地和山东海化集团水源地,以及青岛啤酒厂、联盟化工集团等工业自备井水源地等。

c、中等富水区(单井出水量10002000m3/d

以弥河为界分为东西两块,弥河以西主要分布在潍高路以北地段和沿二期、三期古河道主流带两侧分布;弥河以东主要沿第三期古河道主流带两侧分布。北部弥河以西,该区主要分布在潍高路、寿光城区以北北三里庄、古城、久安向西至丰城、高家庄一带。

在潍高路、寿光城区以北含水层岩性为中砂,局部地段中粗砂,层数35层,单层厚度1.55m,累计厚度512m,地下水位埋深6.9928.88m,单井出水量10002000m3/d。在此区内,目前在寿光城区及北洛以北科技工业园区已形成寿光工业水源地,在寒桥附近已形成山东海化集团水源地,在古城久安村附近已形成羊口水源地,以及多个乡镇集中供水水源地。

南部弥河以西,分布在孙家集街办的范于、胡营王、李家及钓鱼台、鲍家楼一带;沿古河道两侧含水砂层岩性为中砂、中粗砂,含水砂层12 层,单层厚度23m,累计厚度510m,水位埋深20.2234.25m,单井出水量10002000m3/d

弥河以东主要分布在姜家庄子、薛家庙子、王家尧水、寒桥、中心牟城一带,含水层岩性为中砂、中粗砂,层数24 层,单层厚度1.53m,累计厚度58m。水位埋深8.1316.89m,单井出水量10002000m3/d

d、弱富水区(单井出水量<1000m3/d

该区分布于弥河以西古冲洪积扇边缘带、古河道边缘带及古河道河间带。

东北部桑家仕庄、科技工业园区、临泽、南孙云子一带的河间带。该区含水层层数多且薄,岩性多为细砂、中砂及粉砂,砂层多呈不连续的透镜体状,局部呈鸡窝状。该区浅层含水砂层岩性均为粉砂,中深含水层组大部地段累计厚度小于5m,且呈多层结构,单井出水量均小于1000m3/d

中西部文家街办逢源、张家河头、北官桥、八里庄一带的河间带。该区含水层层数34 层,岩性多为中砂及细砂,砂层呈不连续的透镜体状。该区浅层含水砂层岩性均为细砂、中砂,中深含水层组砂层累计厚度512m,单井出水量均小于1000m3/d

东南部马疃及西侯以西至潘家庄古河道边缘带。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含水砂层底板埋深较浅,浅层含水层埋深小于20m,中深含水层组在马疃村附近仅30m 左右,有23 层中细砂,累计厚度小于5m,富水性弱,单井出水量<1000m3/d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地下水的补给受地形、地貌、岩性、气象、水文、地质等因素影响,运动方向与地表水系基本一致。

地下水补给条件

本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上游侧向径流补给、河流渗漏补给以及区内地表径流通过小河道渗漏补给、农业灌溉回渗补给等。

大气降水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多年系列的降水量~地下水位动态综合过程线显示,本区的地下水位变化周期与降水量变化一致,但又因年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强度的差异,出现不同的变化状态。随着降水量的变化,年内地下水位呈现下降上升稳定状态。

本区降水入渗补给条件较好,降水可直接入渗补给地下水。但在降水较小的情况下,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位埋深增大,使得土壤包气带过厚,降水入渗补给困难,导致补给量减少。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内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加,也导致降水入渗补给量减少。

河道渗漏补给是本区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塌河两岸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远低于河水水位,塌河在本区内是强渗河段,当塌河有水时河道渗漏补给两侧地下水。根据历年水文资料和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塌河两岸附近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与塌河河水基本一致,而远离河岸,这种同步关系则变得不明显,另外,近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也明显地反映出塌河补给两岸地下水的态势。区内形成的地表径流通过小河道渗漏补给也是补给来源之一。

上游侧向径流补给也是本区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之一,尤其在枯水期更是如此。在枯水年或枯水季节,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则成为本区的主要补给来源。非开采层对开采层的越流补给,主要表现在潜水对承压水的补给。目前区内机井开采深度多在5080m 以内,局部地段井深大于100m,机井密度大,分布范围广,大量混合开采地下水,已将区内的浅层和中深层两个含水层组的地下水局部连通,使其有了一定的水力联系。但由于机井分布不均匀和隔水层的存在,两含水层组之间地下水位还有一定的水头差。而在现状情况下,在地下水(农业、工业和生活)大量开采期间,中深层含水层组的承压水水头低于浅层含水层组的潜水位,造成潜水对承压水的越流补给。

另外,农业用水开采量大,农业灌溉水回渗也使地下水得到补给。

地下水径流条件

2012 2 月地下水位等值线图显示,本区地下水总体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运动。地形地貌仍然是控制地下水总体流向的主导因素。由于塌河附近地下水位较高,形成了本区的地下水位分水岭,地下水由塌河主流带向两岸径流。在工业、生活水源地集中开采地段形成的漏斗区(如寿光城区漏斗、久安——古城漏斗、寒桥——上口漏斗、化龙——南北柴漏斗)附近,局部地下水流向发生改变,由四周向漏斗中心径流。详见图4-2及图4-3

地下水排泄条件

天然情况下,本区地下水主要消耗于潜水蒸发和径流排泄。现状条件下本区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人工开采和地下径流。根据调查,本区地下水年开采量在1.6亿m3 以上,枯水年份还要大,因此,人工开采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同时,地下水径流排泄仍是其排泄途径之一。

本区地下水位埋深不断增大,现状一般为1040m,局部地段大于40m,已大大超出地下水蒸发的临界埋深,除弥河沿岸地带以外,潜水蒸发已不再是区内地下水的排泄方式。

六、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正常工况下对地下水的影响

正常工况下,管道是全封闭系统,运输的物料不会与地下水发生联系,采用外防腐层和强制电流阴极保护联合方式,故正常运营情况下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

拟建输油管道应设置在线泄漏检测系统,通过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判断,及时进行泄漏报警及泄漏点定位。适时执行紧急安全切断指令功能,所以,正常情况下,发生物料渗漏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小。

2、非正常工况下对地下水的影响

本项目输送的物料为原油;原油为不溶性有机污染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几乎不溶于水,且密度都小于水,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进入地下水,主要是以轻质非水相流体的形式存在。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无石油类评价因子,因此参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石油类监测因子限值为0.3mg/L

本次预测主要针对管道破裂一次性大量泄漏和针孔长期泄漏两种预测情景进行影响分析。

1)管道破裂事故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管道破裂事故发生后,石油类对地下水的污染过程较为复杂。首先污染物在重力作用下进行竖向迁移,水平向迁移范围变化不大;当封面到达地下水位处后,污染物将发生明显的累积现象,局部饱和度增高,同时沿地下水平面横向扩散,水平向污染范围有所扩大。石油类在泄漏完成后的迁移过程详见图4-4


4-4    石油类在泄漏后的迁移示意图

预测模型

物料管线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附录D推荐的一维无限长多孔介质柱体,示踪剂瞬时注入模型,其解析式为:

式中:x—距注入点的距离,m

t—时间,d

Cxt—t时刻x处的示踪剂浓度,mg/L

m—注入的示踪剂质量,kg

w—横截面面积,m2

u—水流速度,m/d

N—有效孔隙度,无量纲;

DL纵向弥散系数,m2/d

π—圆周率。

参数的选取

第四系潜水的渗透系数1-5m/d,本次预测不利情况,选取渗透系数的最大值5m/d;水力坡度(I)取潜水平均水力坡度,取值1.5‰;含水层有效孔隙度(N)采用以往地区经验数据取值0.1;管道破裂的情况下,对将污染面积控制在100m2范围内的情况进行计算。根据相关水文地质资料,并结合穿越段的含水层中砂砾石颗粒大小、颗粒均匀度和排列情况,类比取得含水层纵向弥散度为10m。地下水实际流速和弥散系数确定按下列方法取得:

U=K·I

U—地下水实际流速,m/d

K—渗透系数,m/d

I—水力坡度。

D=DL·Um

D—弥散系数,(m2/d);

DL—弥散度,mm—指数

源强的确定

根据本项目可研数据可知,石油类密度800-900kg/m3。采取管段的平均泄漏量计算得出平均泄漏质量。本次预测以泄漏发生后10%进入地下水的情况进行考虑。

预测结果

通过采用解析法,对本项目的主要污染物原油(按石油类进行预测)的污染运移进行计算,预测时段选择100天、1年、3年、5年、10年,结果见表4.2-3

4.2-3  石油类污染运移范围预测结果表


Xm

各点浓度(mg/L

100d

1a

3a

5a

10a

10

194302.16

178119.18

78221.56

125927.33

9249.89

20

15949.32

129093.29

98059.32

176147.42

14047.15

30

177.18

54091.27

102406.64

220820.13

20194.96

40

0.27

13103.32

89093.13

24808.88

27485.33

50

0.00

1835.13

64570.95

249793.87

35412.92

60

0.00

148.59

38985.85

225404.47

43194.22

70

0.00

6.96

19608.92

182284.34

49876.12

80

0.00

0.19

8216.32

132112.02

54520.86

90

0.00

0.00

2867.99

85810.69

56420.35

100

0.00

0.00

833.98

49951.28

55272.86

110

0.00

0.00

202.03

26059.01

51261.48

120

0.00

0.00

40.77

12183.59

45006.31

130

0.00

0.00

6.85

5105.04

37407.50

140

0.00

0.00

0.96

1917.03

29433.85

150

0.00

0.00

0.11

645.16

21924.94

160

0.00

0.00

0.00

194.58

15460.84

170

0.00

0.00

0.00

52.60

10321.21

180

0.00

0.00

0.00

12.74

6522.76

190

0.00

0.00

0.00

2.77

3902.43

200

0.00

0.00

0.00

0.54

2210.25

210

0.00

0.00

0.00

0.09

1185.09

220

0.00

0.00

0.00

0.00

601.54

230

0.00

0.00

0.00

0.00

289.05

240

0.00

0.00

0.00

0.00

131.49

250

0.00

0.00

0.00

0.00

56.63

260

0.00

0.00

0.00

0.00

23.09

270

0.00

0.00

0.00

0.00

8.91

280

0.00

0.00

0.00

0.00

3.26

290

0.00

0.00

0.00

0.00

1.13

300

0.00

0.00

0.00

0.00

0.37

310

0.00

0.00

0.00

0.00

0.11

320

0.00

0.00

0.00

0.00

0.00

330

0.00

0.00

0.00

0.00

0.00

340

0.00

0.00

0.00

0.00

0.00

350

0.00

0.00

0.00

0.00

0.00

360

0.00

0.00

0.00

0.00

0.00

370

0.00

0.00

0.00

0.00

0.00

 

管道一旦发生泄漏事故,根据石油类在地下水中的质量标准,由计算结果表明:污染范围(以石油类质量标准0.3mg/L计污染范围)100天约为40m1年约为80m3年约为150m5年约为210m10年约为300m

对含水层影响分析

根据以上预测可知,发生泄漏的情况下对潜水含水层产生一定影响。造成局部污染物超标。

对敏感点影响分析

根据调查,本工程管线沿线无饮用水源地相关敏感点分布,因此对敏感点不会产生影响,环境风险可接受。

根据目前国内对于石油烃类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自然衰减特性的研究表明,石油化工物料在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因此,在风险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关闭阀门,将泄漏事故发生和持续的时间控制在最短范围内,并且对泄漏处的污水、污泥及时集中处理,避免污染源扩散。同时对泄漏点附近地下水进行抽水处理,必要时对已被污染的土壤用新鲜土壤进行置换。

2)管道针孔泄漏事故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对于石油化工管道的泄漏,针孔泄漏不易发现,持续时间长,为连续源,对此事故情景进行影响预测。

预测模型

管线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推荐的一维半无限长多孔介质柱体,一端为定浓度边界模型,其解析式为:

式中:C—预测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mg/L);


C0地下水污染源强浓度(mg/L);

DL纵向弥散系数,m2/d

t—预测时段(a);

u—地下水实际速度(m/d);

x—预测点至污染源强距离(m);

erfc()余误差函数。

参数的选取

第四系潜水的渗透系数1-5m/d,本次预测不利情况,选取渗透系数的最大值5m/d;水力坡度(I)取实测潜水平均水力坡度,取值1.5‰;根据相关水文地质资料,并结合穿越段的含水层中砂砾石颗粒大小、颗粒均匀度和排列情况,类比取得含水层纵向弥散度为10m。指数取1.00

地下水实际流速和弥散系数确定按下列方法取得:

U=K·I

U—地下水实际流速,m/d

K—渗透系数,m/dI—水力坡度。

D=DL·Um

D—弥散系数,(m2/d);

DL—弥散度,mm—指数。

源强的确定

针孔泄漏事故发生后,污染物持续排放,泄漏速率和泄漏量都很小,但是污染物的浓度较高,石油类几乎不溶于水,此次预测采用物理的密度作为起始源强。

预测结果

根据以上模拟,预测结果见表4.2-4

4.2-4  石油类污染运移范围预测结果表


Xm

各点浓度(mg/L

100d

1a

3a

5a

10a

10

1.10

49682.04

4049.90

62193.09

8581.17

20

0.00

2279.21

2177.82

38469.66

10987.31

30

0.00

11.45

593.25

18134.68

12076.01

40

0.00

0.01

78.57

5294.37

11090.10

50

0.00

0.00

4.94

940.45

8385.84

60

0.00

0.00

0.14

100.44

5165.70

70

0.00

0.00

0.00

6.40

2572.56

80

0.00

0.00

0.00

0.24

1030.07

90

0.00

0.00

0.00

0.01

330.29

100

0.00

0.00

0.00

0.00

84.56

110

0.00

0.00

0.00

0.00

17.25

120

0.00

0.00

0.00

0.00

2.80

130

0.00

0.00

0.00

0.00

0.36

140

0.00

0.00

0.00

0.00

0.04

150

0.00

0.00

0.00

0.00

0.00

160

0.00

0.00

0.00

0.00

0.00

170

0.00

0.00

0.00

0.00

0.00

180

0.00

0.00

0.00

0.00

0.00

 

管道一旦针孔泄漏事故,由计算结果表明:石油类污染范围(以石油类质量标准0.3mg/L计)100天约为10-20m3年约为50-60m

对含水层影响分析

根据以上预测可知,发生泄漏的情况下对潜水含水层产生一定影响。造成局部污染物超标。

对敏感点影响分析

根据目前国内对于石油烃类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自然衰减特性的研究表明,石油化工物料在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因此,在风险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关闭阀门,将泄漏事故发生和持续的时间控制在最短范围内,并且对泄漏处的污水、污泥及时集中处理,避免污染源扩散。同时对泄漏点附近地下水进行抽水处理,必要时对已被污染的土壤用新鲜土壤进行置换。

七、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跟踪监测计划

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结论,管线运行过程中,发生跑冒滴漏事故或突发性风险事故状态下的管道爆裂,均会导致物料泄漏并伴随污染地下水的风险,结合管道沿线水文地质条件,应采取严格的防护、监控和应急处理措施,在发生上述事故工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运行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1、工程措施

1)管材

为了保证管道投产后安全运行,从各种制管型式在国内长输管道的应用情况、生产能力、成熟程度出发,本工程管线线路用管及热煨弯头均采用无缝钢管。为了保证所用钢管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管材的选用从管材性能、可焊性及运行时的事故抢修等方面进行考虑。

2)防腐与保温

管道防腐层选用常温型3PE加强级防腐。3PE加强级防腐兼有环氧粉末优异的防腐性能、粘接性能、抗阴极剥离性能和聚乙烯优良的机械性能、绝缘性能及强抗渗透性,几乎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土壤环境,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防腐涂层。三层PE防腐层的厚度:环氧环氧粉末涂层≥120m;胶粘剂层≥170m;防腐层最小厚度2.7mm。保冷管道采用的加强级环氧粉末防腐层,干膜厚度不小于400μm

管线阴极保护采用强制电流的阴极保护方式,对于同沟管线采用一套阴极保护系统进行联合保护。强制电流法适用于长距离、土壤电阻率较大的管线,它具有保护距离长、作用范围广,输出电流、电位可调和受外界影响干扰小等优点。

3)施工及验收

物料输送管道的工程设计、工程材料、工程措施等都采用最新的管道设计技术标准和规范,以保证管线的总体设计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力求先进、易操作、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施工方法和技术,以保证施工质量和减少环境污染。本工程穿越地表水体等均采用定向钻穿越方式,并设置必要的防护措施。本管道的施工验收严格按照相应规范进行。

2、施工期管理措施

根据本工程特点、管道沿线的地质环境,并结合管道工程建设的经验,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建设单位必须制定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强环境管理。

2)管道的埋设施工过程要精细,严格按照可研中制定的管道要求选材,避免管道破裂等意外造成的       污染事故。

3)施工现场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定期分类回收、外运处理。

4)施工过程中,仔细检查施工设备,禁止在开挖管沟内给施工设备加油、存放成油储罐、清洗施工机械和排放污水,防止漏油、生活污水污染地下水,一旦出现较大面积的污染,应及时截断污染扩散途径,使污染物在原地净化处理,尽快排除污染源。

5)做好施工期内影响范围内地下水水位、水量和水质的监测工作,发现影响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时应及时解决。

3、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坚持注重源头控制、强化监控手段、污水集中处理、完善应急响应系统建设的原则,其宗旨是采取主动控制,避免泄漏事故发生。

1)注重源头控制

主要是在物料管道的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采取控制措施,保证施工质量,投产前按要求试压、检查焊缝质量,防止或将物料泄漏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定期检修,全线每年至少检修一次,对管道易腐蚀部位定期更换部件或进行维护,保证管线无腐蚀、无泄漏,做到提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强化监控手段

定期巡检,采取先进的、自动化程度高的管线检漏、报警和定位系统,达到实时监控、准确及时报警和定位、快速处理泄漏事故,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及时关闭阀门,将泄漏事故发生和持续的时间控制在最短范围内,避免或将造成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拟建项目建设部门设置了专门的安全科,负责泵站和管道沿线设备、管道的维修、保养、日常检验检测和消防管理工作,要避免人为破坏。

3)污染物集中处理

若发生泄漏事故,要对泄漏部位的污水、污泥及时集中处理,避免污染源扩散。同时对泄漏点附近地下水进行抽水处理,必要时对已被污染的土壤用新鲜土壤进行置换。

4)完善应急响应措施

通过实时监控系统,随时掌握管道运行情况信息,污染事故一旦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防范措施,减少事故影响。

5)加强管理

在管道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禁止进行爆破作业及大型工程设施的规划;本工程沿线设置标志桩、警示牌和标志带等永久性标志;管道安全防护带内禁止挖掘、取土、打桩等活动,禁止种植林木等根深作物,禁止堆放大宗物资及其他可能导致管线遭受损坏的工程活动,管道上方禁止新建、扩建公路交叉、管道交叉、通信及电力电缆交叉等。

4、污染监控

建设单位应制定地下水污染应急预案。按照厂址区域地下水流向及分布,在厂区适当位置设置地下水检测和抽水设施。检测井应安置报警系统,当检测出地下水质出现异常时,报警系统及时报警,同时相关人员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对污染区地下水通过人工开采形成下降漏斗,防止污染水向下游扩散;开采出的污染水进行集中处理。

5、环境管理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健全管理机制,对于可能发生泄漏的污染源进行认真排查、登记,建立健全定期巡检制度,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可能发生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建立从设计、施工、试运行、生产操作以及检修全过程健全的监管体系,确保设计水平、施工质量和运行操作等的正确实施。

6、地下水环境监测与管理

为掌握拟建项目周边地下水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状况,及时发现污染物的产生并有效控制污染物扩散,应建立地下水长期监控系统,包括科学、合理地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控井,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隐患并及时控制。

本项目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要求应至少在项目场地下游布置1个跟踪监测点,建议选在王家口子村,监测层位为浅水层,建议布设位置坐标为纬度36.853758°,经度118.773018°。具体点位见图4-5

结合项目区域含水层系统和地下水径流系统特征,考虑潜在污染源、环境保护目标等因素,制定本项目地下水跟踪监测计划,具体见4.2‑5

4.2‑5  地下水污染跟踪监测计划一览表


序号

项目

跟踪监测计划内容

1

监测孔位置

在项目场地地下水流向下游设置1个,王家口子村

2

监测层位

潜水层

3

监测项目

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氟化物、挥发酚、总大肠菌群、石油类等;

水位测量与水质监测同时进行。

4

监测频率

每半年监测一次(在遇突发地下水污染事件时应加密监测频率)

5

监测数据管理

应按项目有关规定及时建立档案,对于常规监测数据应该进行公开,特别是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居民进行公开,满足法律中关于知情权的要求。如发现异常或发生事故,加密监测频次,并分析污染原因,确定泄漏污染源,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为保证地下水监测有效、有序管理,须制定相关规定、明确职责,采取以下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1)管理措施

防止地下水污染管理的职责属于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项目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指派专人负责防止地下水污染管理工作。

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应委托具有监测资质的单位负责地下水监测工作,按要求及时分析整理原始资料、监测报告的编写工作。

建立地下水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与工程区环境管理系统相联系。

根据实际情况,按事故的性质、类型、影响范围、严重后果分等级地制订相应的预案。在制定预案时要根据工程环境污染事故潜在威胁的情况,认真细致地考虑各项影响因素,适当的时候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演练,不断补充完善。

2)技术措施

按照《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要求,及时上报监测数据和有关表格。

在日常例行监测中,一旦发现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异常,应尽快核查数据,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并将核查过的监测数据通告安全环保部门,为防止地下水污染采取措施提供正确的依据。

周期性地编写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

定期对重点防渗区的防渗层等进行安全检查。

3)信息公开

定期向拟建项目厂区附近居民公开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保证居民的知情权。

八、小结

施工期,在正常工况下,如果是管线等可视场所发生硬化面破损,即使有物料或污水等泄漏,按目前石油化工的管理规范,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不可能任由物料或污水漫流渗漏,而对于泄漏初期短时间物料暴露而污染的少量土壤,则会尽快通过挖出进行处置,不会任其渗入地下水。正常工况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

运营期,在非正常工况下,管道破损发生泄漏会对包气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潜水含水层造成的影响。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在预测期内,污染物渗漏对潜水含水层造成污染,并出现局部超标现象。污染物在非正常工况下对敏感点不会产生超标现象,且评价区无地下水水源地分布,但是仍需要对管道进行长期地下水水质监测,一旦发现监测井出现异常,由建设单位负责地下水污染治理等措施。

4.2.4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本工程管道运营期采用密闭输送工艺,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噪声。

4.2.5            固废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运营期采用密闭输送工艺,不会产生固体废物。

 


 

第 5 章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露,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界外环境的影响,评价工作重点:把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本次评价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 )为指导,遵照国家环保部[2012]77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国家环保部[2012]98号文《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等精神,通过对拟建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进行风险计算和评价,提出减缓风险的措施和应急预案,从而为环境管理提供资料和依据,达到降低危险、减少危害的目的。

5.1  风险识别

根据本项目生产特点,从项目所涉及的原辅料和产品入手,了解这些原辅料的潜在危险性;从生产工艺过程及方案入手,了解各装置生产设备及其工艺参数、物料数量及潜在危险性,分析各装置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

5.1.1            物质危险性识别

本工程涉及的风险物质主要为原油,石油产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应以产品标准中确定的闪点指标为依据。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T169-2018)和《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12),环境风险因子原油为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火灾危险等级无标示。

本工程为原油输送工程,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B,对物质的危险性进行了判定。

本项目以原油作为风险因子,对泄漏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原油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1-1

5.1-1    原油的理化、毒理性质

类别

项目

原油

理化性质

外观及性状

红色、红棕色或黑色有绿色荧光的稠厚性油状液体

分子量

熔点/沸点(

-44~-15/120~200

密度g/cm3

0.8706

运动粘度(mPa.s

4.957(80)/10.23(40)

含硫量(wt%

2.71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燃烧爆炸

危险性

危险性类别

3.2  中闪点易燃液体

闪点/引燃温度(

<28/350

爆炸极限(vol%

1.1-8.7

稳定性

稳定

危险特性

其蒸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毒理性质

毒性

LD50500-5000mg/kg(哺乳动物吸入)

健康危害

其蒸汽可引起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浓度过高,几分钟即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绀等缺氧症状。

 

原油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挥发后与空气形成可燃性混合物,当混合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遇到火种就可能燃烧或爆炸,因此通常采用闪点作为易燃液体的标准,凡闪点≤61oC的液体均为易燃液体。原油的闪点一般<28oC,因此属于易燃液体。

原油除具有易燃性、易爆的特性外,还具有易挥发性、易积聚静电荷性、易流淌扩散性、热膨胀性、忌接触氧化剂、强酸等,这些特性使其易燃易爆。

原油事故时的危害和影响途径见表5.1-2。污染物一旦进入环境,将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对人造成危害,本项目风险事故情形设定为原油管道泄漏并引发火灾爆炸,涉及的有毒有害物为火灾爆炸产生的SO2COCO的毒性特征见表5.1-3SO2的毒性特征见表5.1-5

5.1-2 危险物质危害及影响途径

危险物质

事故类型

危害及转移途径

受体

影响途径

原油

火灾

热辐射大气

建筑物、设施、人体

直接

烟雾大气

人体

吸入

伴生物CO→大气

人体

吸入

爆炸

冲击波大气

建筑物、设施、人体

直接

抛射物大气

建筑物、设施、人体

直接

5.1-3     CO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标识

英文名: carbon monoxide

中文名:一氧化碳

分子式:CO

分子量:28.01

CAS号:630-08-0

UN编号:1016

危险货物编号:21005

类别:2.1类易燃气体

理化

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熔点()-199.1

沸点()-191.4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种有机溶剂

相对密度(水=1):0.79

相对密度(空气=1):0.97

主要用途

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及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易燃。

闪点():<-50

引燃温度():610

爆炸下限(V%):12.5

爆炸上限(V%):74.2

危险特性

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燃烧产物

二氧化碳

禁忌物

强氧化剂、碱类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毒性及健康危害

环境标准

中国MACmg/m3

30

前苏联MACmg/m3

20

TLVTN

OSHA   50ppm,57mg/m3ACGIH 25ppm,29mg/m3

TLVWN

/

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 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包装与储运

包装方法

钢质气瓶。

储存注意

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防护

措施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生活生产用气必须分路。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其他防护:工作场所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泄漏

应急

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火灾爆炸产生的伴生/次生污染物主要是COCO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不同浓度的CO对人体的影响见表5.1-4

5.1-4  不同浓度的CO对人体的影响

气体浓度(ppm

对人体的影响

50

允许的暴露浓度,可暴露8小时(OSHA)

200

23小时内可能会导致轻微的前额头痛。

400

12小时后前额头痛并呕吐,2.23.5小时后眩晕。

800

45分钟内头痛、头晕、呕吐。2小时内昏迷,可能死亡。

1600

20分钟内头痛、头晕、呕吐。1小时内昏迷并死亡。

3200

510分钟内头痛、头晕。30分钟无知觉,有死亡危险。

6400

12分钟内头痛、头晕。1015分钟无知觉,有死亡危险。

12800

马上无知觉。13分钟内有死亡危险。

 

5.1-5     SO2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标识

英文名:sulfur dioxide

中文名:二氧化硫

分子式:SO2

分子量:64.06

CAS号:7446-09-5

UN编号:1079

危险货物编号:23013

类别:2.3类有毒气体

理化

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特臭

熔点():-75.5

沸点():-10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种有机溶剂

相对密度(=1)1.43

相对密度(空气=1):2.26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硫酸和保险粉等

溶解性

溶解于水、乙醇。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不燃、有毒,具强刺激性。

闪点():无意义

引燃温度:无意义

爆炸下限:无意义

爆炸上限:无意义

危险特性

不燃。若遇高温,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产物

氧化硫

禁忌物

强还原剂、强氧化剂、易燃或可燃物

灭火方法

本品不燃。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毒性及健康危害

环境标准

中国MACmg/m3

15

前苏联MACmg/m3

10

TLVTN

OSHA   5ppm,13mg/m3ACGIH 2ppm,5.2mg/m3

TLVWN

ACGIH   5ppm,13mg/m3

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6600mg/m31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发生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等;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少数工人有牙齿酸蚀症。

包装与储运

包装方法

钢质气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

储存注意

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氧化剂、还原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防护

措施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身体防护:穿聚乙烯防毒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其他防护: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泄漏

应急

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450m,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 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一捉捕器使气体通过次氯酸钠溶液。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5.1.2            事故原因识别

5.1.2.1施工过程风险识别

施工机械设备通常以柴油、汽油作为燃料,柴油、汽油一旦发生泄漏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不利影响,由于施工机械用到的柴油和汽油量很小,本部分环境风险不作为本次评价的重点。

5.1.2.2管道工程设施风险识别

根据输油管道易发事故的特点,主要的危险是由于断管、穿孔、爆管等引发油气泄漏造成火灾爆炸、物体打击和人员中毒的危险。输油管道泄漏事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设计原因

设计原因造成的事故主要指管道投运后,由于弯头部位、埋深较浅部位在设计时没有考虑足够加固措施受集中应力作用而造成的泄漏事故。在管道沿线的交、直流杂散电流干扰区,敷设管道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而造成的泄漏也属于设计原因造成的泄漏。

2)制造原因

制造原因造成的事故主要表现在因母材缺陷、螺旋焊缝缺陷而发生的泄漏事故,主要出现在投产初期。

3)施工原因

施工原因造成的泄漏事故主要集中在焊缝上。这主要由于管道建设中,现场施焊条件恶劣,焊接量大。如果在环形焊缝处存在未焊透、熔蚀、错边等缺陷,管道投入运行,在输油压力或某种外力在断面上所产生的应力作用下,这些原始缺陷扩展到临界值就会造成裂纹的失稳扩展,从而导致焊缝断裂,为泄漏事故留下隐患。

4)操作原因

操作原因引起的泄漏事故主要包括管道投运前打压、扫线中未按规程操作而造成管道憋压和阀门损坏,在扫线过程中没有放净管道或阀门内存水而造成管道或阀门冻裂,在运行过程没有执行调度命令或有关操作规程造成管道憋压和阀门损坏。

5)腐蚀

对输油管道而言,腐蚀的主要原因是直流、交流电的干扰、阴极保护的死角和故障。

管道常具有防腐层和外加设置阴极保护系统,保护管道免受外界腐蚀性物质的浸害。但管道阴极保护电位不足、自身材料电位差异或由于防腐材料及涂层施工质量问题,管道施工中造成的防腐层破损或开裂,土壤中的水、盐、碱及杂散电流的作用,会造成管道外腐蚀,严重时可造成管道穿孔,引发事故。

6)应力腐蚀开裂

应力腐蚀破裂是指金属管道在固定作用力和特定介质的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破裂,这种破裂形式往往表现为脆性断裂,而且没有预兆,对管道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危险性。导致管道应力破裂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因素、材料因素、拉应力。

7)第三方破坏

第三方破坏包括人为破坏、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和其他第三方破坏引起的破坏。

 

5.1.3          环境风险类型及危害分析

根据物质风险识别和生产设施风险识别,拟建项目主要风险源、扩散途径、保护目标等,以确定拟建项目主要的风险类型。风险识别详见下表。

5.1-6  风险类型识别表

风险源

易发事故

主要扩散途径

主要危害的保护目标

备注

原油管道

泄露

扩散

土壤、地下水及大气敏感目标

一次污染

原油管道

火灾

火灾后燃烧废气

周边居民及大气敏感目标

二次污染为主

由上表可知,拟建项目主要风险类型为泄露和火灾,火灾主要的影响是次生污染。

5.2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5.2.1            环境风险潜势初判及评价等级

通过本项目生产、使用、储存过程中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的识别,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C对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的分级判定。

根据附录B给出的危险物质的临界量,计算危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临界量比值(Q)。

Q(q1/Q1)+ (q2/Q2)+…+(qn/Qn)

式中q1q2……, qn每种危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1Q2……, Qn每种危险物质的临界量,t

Q1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

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B,原油临界量为2500吨。本工程长度1.1km,所在管线最近两个阀室之间距离为6km。管径D711mm,原油密度0.84~0.96 g/cm3,取最大值0.96 g/cm3,经过计算原油在线量为419t

本工程管道危险物质风险识别见表5.2-1

5.2-1   工程管道风险识别

管道

名称

危险

物质

管长

m

管径(mm

压力

MPa

温度(

密度

物料危险性分类

物料毒性级别

原油管道

原油

1100

DN711

6.0

≤40

0.84~0.96

B

 

本项目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的比值Q,具体见表5.2-2

5.2-2  本项目Q值确定表

序号

危险物质名称

CAS

最大在线量,t

最大存储量,t

最大存在总量qn/t

临界量Qn/t

Q

1

油类物质(矿物油类,如石油、汽油、柴油等;生物柴油等)

-

2381

2381

2500

0.95

注:最大在线量以本工程所在管线最近两个阀室之间的距离计算。

根据 ,本项目Q取值范围为Q1

环境风险潜势初判

本项目Q取值范围为Q1

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环境风险工作等级划分依据,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简单分析a

5.2.2            环境敏感目标

根据危险物质可能的影响途经判断,本项目环境敏感目标调查表见表5.2-3

5.2本项目环境敏感特征表

类别

环境敏感特征

环境空气

管道周边200m范围内

序号

敏感目标名称

相对方位

距离/m

属性

人口数

1

泰和华宇玉泉苑

NW

70

居民小区

810

2

百丽澜庭

N

70

居民小区

480

3

世纪凤华学校

E

50

学校

600

4

弥河玉城

S

186

居民小区

600

管道周边200m范围内人口数小计

2490

每公里管段人口数(最大)

2490

大气环境敏感程度E

E1

地表水

受纳水体

序号

受纳水体名称

排放点水域环境功能

24h内流经范围/km

1

/

/

/

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E

E3

地下水

序号

环境敏感区名称

环境敏感特征

水质目标

包气带防污性能

与下游厂界距离/m

1

/

/

/

/

/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发E

E3












5.3  风险事故情形分析

5.3.1            管道泄漏事故发生率统计及分析

5.3.1.1事故原因分析

根据管道事故长期统计资料,管道事故因素主要涉及外力作用、腐蚀、设计缺陷和误操作等四大类。

1)外力作用:各种第三方施工活动、不良地质灾害区、地震活动等导致管道的泄漏。包括洪水、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等自然灾害及矿产资源采空区、塌陷区。

2)腐蚀:由于腐蚀管道的阴极保护和防腐材料失效和破损,在一些腐蚀性较强的土壤环境中,导致穿孔泄漏。

3)设计缺陷:选材、焊接、设计参数差等缺陷引起的管道破损事故。

4)误操作:生产运行中因操作失误引起的管道泄漏。

5.3.1.2国内外输油管道系统事故统计分析

收集了国内外管道泄漏事故统计资料,归纳了管道事故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作为类比本项目管道事故发生率的基础。

1)美国

美国联邦政府指定的管道安全办公室(OPS),逐年统计了约25万公里的输油管道的事故次数和危害后果,见表9.3-1

结果表明,在1990年~2009年的20年间,美国输油主干网管道共发生了4957次事故,年平均事故率约为247.9次,事故发生率为0.048/1000km•a。平均每年伤亡人数在11.15人左右,平均每年财产损失在8011万美元左右,造成的伤亡率为2.0×10-7伤亡/(次km•a)。

5.3-1  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划分依据表

年份

长度km

事故数(次)

伤亡(人)

财产损失

(美元)

事故危害伤亡/(次·km·a

死亡

受伤

1990

239661

180

3

7

15720422

2.3×10-7

1991

241899

216

0

9

37788944

1.7×10-7

1992

245390

212

5

38

39146062

8.3×10-7

1993

266742

229

0

10

28873651

1.6×10-7

1994

249730

245

1

7

62166058

1.3×10-7

1995

247060

188

3

11

32518689

3.0×10-7

1996

249142

194

5

13

85136315

3.7×10-7

1997

249456

171

0

5

55186642

1.2×10-7

1998

263179

153

2

6

63308923

2.0×10-7

1999

252269

167

4

20

86355560

5.7×10-7

2000

248965

146

1

4

150555745

1.4×10-7

2001

255009

130

0

10

25346751

3.0×10-7

2002

259353

147

1

0

51633852

2.6×10-8

2003

258837

435

0

5

67415900

1.5×10-7

2004

260183

377

5

16

165906378

2.1×10-7

2005

256710

369

2

2

306343221

4.2×10-8

2006

272536

355

0

2

75180227

2.1×10-8

2007

275249

330

4

10

60321269

1.5×10-7

2008

272497

376

2

2

126325763

3.9×10-8

2009

281635

337

4

4

66958815

8.4×10-8

平均值

257275

247.9

2.1

9.05

80109459

2.1×10-7

 

2)西欧

泄漏事故频次统计

欧洲石油公司环境、健康、安全协会(CONCAWE)对西欧管道1971-201242年的事故统计数据分析(见图9-1、图9-2)结果看,管道综合事故率(事故频次/1000km•a5年移动平均,从70年代中期的1.1降至2012年的0.2;泄漏次数统计(次/a5年移动平均,从70年代初期的18降到2012年的8.7,泄漏次数逐年降低。

5-1  综合事故率(泄漏次数/1000km

5-2  泄漏次数统计(次/a

事故原因统计分析

欧洲石油公司环境、健康、安全协会(CONCAWE)将管道事故分为5类,包括:

a第三方破坏,b自然灾害,c腐蚀,d错误操作,e机械故障。CONCAWE的管道事故分类比较实用,国内通常也采用该分类方法。

CONCAWE对西欧跨国石油管线30年来超过1m3以上泄漏量事故,实施清理和环境后果分析的数据进行了系统搜集和研究。统计西欧在役管道以12″24″为主。

从分类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9711980年以第三者破坏、机械故障、腐蚀的事故类型为主,19811990年以第三者破坏、腐蚀、机械故障为主,19912001年以第三者破坏、机械故障、腐蚀为主。发生事故的频次(每1000km1971年的21次,2001年降至6.5次。统计结果见表5.3-2、图5-3

5.3-2  管道泄漏综合事故率分类统计结果

泄漏原因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2001-2010

比例,%

比例,%

比例,%

比例,%

第三方

42

38

44

44

自然灾害

5

3

2

1

腐蚀

16

23

22

17

误操作

7

12

8

2

机械故障

30

24

24

36

5-3  分类统计泄漏次数(1000km

管道破损程度和泄漏原因分析

CONCAWE对管道泄漏的原因和破损程度,按管道破损程度的划分标准为:

A、针孔(Pinhole)-<2mm×2mm

B、裂缝(Fissure)-2+mm75mm ×10%宽度 max

C、孔洞(Hole)-2+mm75mm ×10%宽度 min

D、裂口(Split)-75+mm1000mm ×10%宽度 max

E、开裂(Rupture)->75mm ×10%宽度 min

CONCAWE统计了42年来输油管道破损程度及泄漏原因,统计结果见表5.3-3

5.3-3  42年来输油管道破损和泄漏量统计结果

指标

无孔

针孔

裂缝

孔洞

裂口

破裂

合计

数目

12

33

45

88

51

57

286

频率,%

4

12

16

31

18

20

100

损伤原因,数目








机械故障

8

4

14

13

16

7

62

误操作

1

0

1

1

3

4

10

腐蚀

0

23

11

23

17

5

79

自然灾害

0

1

2

0

2

2

7

第三方

3

5

17

51

13

39

128

损伤原因,%








机械故障

76

12

31

15

31

12

177

误操作

8

0

2

1

6

7

24

腐蚀

0

70

25

26

33

9

163

自然灾害

0

3

4

0

4

4

15

第三方

25

15

38

58

26

68

230

平均泄漏量,m3

45

49

245

89

242

362

285

 

在全部泄漏类型中,由第三针破坏造成的泄漏的比例占45%,其次是腐蚀,占28%。在各种破损程度的破损原因中,由腐蚀造成的针孔型泄漏占70%;由第三方破坏造成的破裂、孔洞、裂口、破裂等破损类型的比均较高。

4)事故泄漏量和回收量统计分析

CONCAWE统计了19712012年的泄漏量及回收率的数据,详细结果见图5-4~图5-6

 

 

5-4  泄漏总量变化统计(m3

 

 

 

 

 

 

 

 

 


5-5  泄漏量分类统计

 

 

5-6  5年回收率统计

 

从泄漏量统计结果看,无孔泄漏的泄漏量最小,平均为45m3;破裂泄漏量最大,平均为362m3;裂缝、孔洞、裂口等3种管道破损程度的平均泄漏量分别为245m389m3242m3,各种事故类型的平均泄漏量为285m3

从泄漏量变化统计图看,泄漏总量在1006400m3之间,5年移动平均泄漏量在6504000m3之间。

从泄漏量分类统计结构来看,不同原因的平均泄漏量,机械故障(232m3>自然灾害(196m3>第三方破坏(175m3>腐蚀(104m3>错误操作(82m3)。

从泄漏回收的统计结果看,5年移动平均回收率在42%85%之间。

事故泄漏影响面积和泄漏位置分析

a影响面积

管道事故泄漏量和影响面积的统计结果见表9.5-4,影响面积在100999m2的泄漏次数最多,达到100次,事故频率为36.0%,平均泄漏量为80m2;其次为影响面积在10009999m2,事故次数为66次,事故频率为23.7%,平均泄漏量为186m2

5.3-5  按影响面积统计泄漏次数/泄漏量

影响面积

泄漏次数

比例(%

平均泄漏量

10

28

10.0

14

10~99

51

18.3

40

100~999

100

36.0

80

1000~9999

66

23.7

186

10000~99999

32

11.5

760

100000

1

0.5

173

合计

278

100

1223

 

b地理位置

管道系统事故绝大部分发生在乡村、商业区/工业区,主要原因与人为活动(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交通等)和第三者破坏有关,而管道在森林/山地发生的事故次数最少,见表5.3-5

5.3-5  管道泄漏地理位置分析

地理位置

地下管道

地上管道

阀室

次数

%

次数

%

次数

%

密集居住区

17

5.1

2

5.9

0

0

稀疏居住区

195

58.7

11

32.4

9

15

农业用地

28

8.5

3

8.8

3

5

工业/商业

79

23.8

17

50

48

80

山林

9

2.7

0

0

0

0

荒地

3

0.9

0

0

0

0

水中

1

0.3

1

2.9

0

0

合计

332

100

34

100

60

100

 

3)国内

国内大管径长输管道事故统计资料完整性较差,主要原因是建设里程小,现有的管道事故资料主要来自小管径管道,但小管径管道事故的统计资料与本项目的可比性较差。从90年代起,由于新建的大管径管道设计水平和材质防腐等级等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发生事故的次数较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统计资料。故仍引用相对完整的东北石油管道事故统计资料。东北输油管道干线和支线共12条,分布在东北三省46个区(县)、270多个乡(镇)区域内,全长约2440km。截止2001年底,东北管网先后发生过各类泄漏事故163起。

各年度泄漏事故统计见表5.3-6、图5-7、图5-8

5.3-6  东北输油官网不同年代段泄漏事故原因及次数统计

序号

泄漏原因

泄漏次数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1

腐蚀

21

9

0

2

3

4

2

制造

36

8

1

0

2

1

3

施工

13

9

0

0

2

0

4

操作

15

1

0

0

0

0

5

设计

23

1

0

0

0

0

6

外力

1

0

0

0

1

4

合计

/

109

28

1

2

8

9

5-7  东北输油管网泄漏事故与时间曲线图

5-8  东北输油管网泄漏事故原因百分比柱状分布

统计结果表明,导致管道泄漏的原因主要有材料缺陷、制管过程中螺旋焊缝的缺陷、热变形、冻裂、憋压、自然灾害、打孔盗油等,这些事故原因可归纳为设计、制造、施工、操作、腐蚀、第三方破坏等六种类型。

a设计原因:对弯头部位、埋深较浅部位在设计上考虑的加固措施不足;对管道沿线的交、直流杂散电流干扰区防护措施设计水平较低。

b制造原因:管材材质等级差、螺旋焊缝缺陷及探伤检测水平低。

c施工原因:施工过程中焊接质量差及夹渣、气孔、咬边等缺陷;施工中破坏了管道外防腐层,甚至出现划痕,引发腐蚀泄漏。

d操作原因:打压、扫线中未按规程操作而造成管道憋压和阀门损坏;不按规程操作造成的憋压、超压引起管道或阀门损坏。

e腐蚀:早期建设的管道防腐水平低,几乎全部是石油沥青防腐层,腐蚀事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采用三层PE防腐材料,腐蚀引起的事故次数显著下降。

f第三方破坏:外力作用主要发生在庆铁线平东阀室北的管道,因热电厂倾倒残土压裂管道。因外力引起的事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5.3.1.3国内外输油管道泄漏事故案例

收集的输油管道事故案例见表5.3-7

5.3-7  国内外管道损坏事故案例

序号

管道概况

事故情况

事故原因

1

中国石油大连输油分公司输油管道

2004725日管道破裂造成大量原油泄露,管道破裂口所在地瓦房店市土城乡李小村受到严重污染

管道自然老化破裂

2

濮阳至临邑输油管道

投产20年期间,四处穿越段套管发生漏油状况,另有五处穿跨越套管腐蚀严重

腐蚀性后果,包括阴极保护失效和进水腐蚀

3

长庆油田靖咸输油管道

20051117日管道泄漏,造成长庆安塞油田、靖咸管道多个站段原油停输,停输时间累计54小时,损失400万。

打孔盗油

4

尼日利亚阿比亚州石油管道

2000322日,尼日利亚阿比亚州石油管道发生火灾,死亡50后人。以又接连发生4宗输油管道火灾

打孔盗油

5

鹿特丹港输油管道

2007118日,欧洲西北部地区遭受强烈暴风雨袭击,管道在暴风中遭损坏、大量石油泄漏,造成欧洲最繁忙港口航运中断

自然灾害

6

大连新港输油管道

2010716日,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导致了部分原油泄漏入海

油轮卸油过程中添加脱硫剂引起爆炸

7

中石化鲁宁线

2010415日,中石化鲁宁线输油管道盱眙淮河大桥东首出破裂,导致原油泄漏

管道破裂

8

连接美国怀俄明州与蒙大拿州交界处油田和比灵斯市的输油管道

201174日,连接美国怀俄明州与蒙大拿州交界处油田和比灵斯市的输油管道发生的泄漏事件,泄漏点在比灵斯附近的劳雷尔市,大量原油流入黄石河,污染了几十公里长的河段

洪水导致管道破裂

9

中石油兰郑长原油管道渭南支线

20091230日,中石油兰郑长原油管道渭南支线泄漏柴油量150m350m3得到回收,其余约100m3泄漏,大量柴油经赤水河流入渭河

第三方施工

10

中石化黄淮输气管道-青岛

20131122日上午9时许发生在青岛黄岛的中石化黄淮输油管的爆炸事故,输油管路与排水暗渠交汇处管道腐蚀变薄破裂,原油泄漏,流入排水暗渠,挥发的油气与暗渠中的空气混合形成易燃易爆气体,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集聚。现场处置人员使用不防爆的液压破碎锤,在暗渠盖板上进行钻孔粉碎,产生撞击火花,引爆了油气

腐蚀破裂及操作不当

11

中石油新大一线输油管道

20146301830分,大连岳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路安停车场附近进行水平定向钻施工中,将中石油新大一线输油管道钻漏,导致原油泄漏,一处原油流入市政污水管网,在排污管网出口出现明火。71日凌晨,明火扑灭,无人员伤亡

第三方施工

 

5.3.2            风险事故情形设定

5.3.2.1重点风险源筛选

为了量化厂内各危险单元的危险性程度,在已识别的主要风险源和风险类型的基础上,采用危险度评价法,通过计算各风险源的危险度分值,给出危险程度最高的风险源,再结合环境影响设定最大可信事故。危险度评价法规定了危险度由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和操作等5个项目共同确定,其危险度分别按A=10 分,B=5 分,C=2 分,D=0 分赋值计分,由累计分值确定单元危险度。

++++=

危险度分级图

5.3‑8  危险度分级表

总分值

≥16

11-15

≤10

等级

危险程度

高度危险

中度危险

低度危险

5.3‑9  危险度取值表

项目

分值

A10分)

B5分)

C2分)

D0分)

物质(系指单元中危险、有害程度最大之物质)

1)甲类可燃气体*1

2)甲A类物质及液态烃类;

3)甲类固体;

4)极度危害介质*2

1)乙类可燃气体;

2)甲B、乙A 类可燃液体;

3)乙类固体;

4)高度危害介质

1)乙B、丙A

B类可燃液体;

2)丙类固体;

3)中、轻度危害介质

不属左述之A

BC 项之物质

容量*3

1)气体1000m3以上;

2)液体100m3以上

1)气体5001000m3 ;(2)液体50100m3

1)气体100

500m3

2 液体10

50m3

1)气体<100m3;(2)液体<10m3

温度

1000以上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

11000以上使用,但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2)在2501000使用, 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

1 250

1000使用,但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2)在低于250时使用,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

在低于250时使用,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

压力

100Mpa

20100 MPa

120MPa

1MPa 以下

操作

1)临界放热和特别剧烈的放热反

应操作;

2)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或其附近的操作

1)中等放热反应(如烷基化、 酯化、加成、氧化、聚合、缩合等反应)操作;

2)系统进入空气或不纯物质,可能发生

的危险、操作;

3)使用粉状或雾状物质,有可能发生粉尘爆炸的操作;

4)单批式操作

1)轻微放热反应(如加氢、水合、异构化、烷基化、磺化、中和等反应)操作;

2)在精制过程中伴有化学反应;(3)单批式操作,但开始使用机械等手段进行程序操作;

4)有一定危险的操作

无危险的操作

注:*1.见《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可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2.见《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标准》(HG/T 20660-2017)中毒性危害程度分类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

*3.1)有触媒的反应,应去掉触媒层所占空间;(2)气液混合反应,应按其反应的形态选择上述规定。

5.3‑10本项目主要风险源危险度评价结果汇总表

序号

危险单元

主要风险源

项目评分

总分值

危险度等级

危险程度

物质评分

容量评分

温度评分

压力评分

操作评分

1

原油管道

管道

2

10

0

0

0

12

中度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大并具有代表性的事故类型,因此设定风险事故情形最大可信事故是基于经验统计分析,在一定可能性区间内发生的事故中,造成环境危害最严重的。

5.3.2.1事故概率

1)事故率

PA为管线计算事故率(次/a),则

PA=Fb×La/1000Ya

式中:Fb——实际统计的管线事故率,次/km

La——统计年时管线总建设长度,km

Ya——统计时段管线总运行年,a

由上式可推算出来某一泄漏原因发生率;

Pbj=fc×PA

式中:Pbj——管线在j原因下,发生泄漏事故的次数,次/a

fc——统计的j种原因在总事故中所占比例,%

PA——划分的管线事故率的i种登记值,次/a

2)估算结果

为反映管道工程事故发生几率,以每年单位长度天然气管道的事故次数(管道事故率)作为类比分析基础。根据管道同类事故调查,美国2001~2005年的原油管线事故率为2.54×10-4/km,西欧1999~2003年的事故率为3.0×10-4/km。本项目取管道事故概率3.0×10-4/km,本工程管道全长约为1.1km,结合事故统计分析,确定管道针孔、穿孔和断裂泄漏的概率如表5.3-11所示。

5.3-11  管道不同泄漏类型事故概率

泄漏类型

事故率(次/km·a

事故概率(次/a

针孔

3.49×10-5

0.0000349

穿孔

2.12×10-4

0.0002120

断裂

5.30×10-5

0.0000530

合计

3.0×10-4

0.0002999

 

以国内原油管道事故率为类比基础,本项目管道工程发生泄漏事故总体水平为0.0002469/a,即4050.2年发生一次,表明本项目在营运期存在发生事故的可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干扰和施工缺陷及材料失效等方面事故原因出现的可能,使管道能够安全平稳地营运。

本项目管道壁厚为10.3mm,管径为711mm,结合同类项目事故统计分析,管道断裂事故概率为5.30×10-5/km·a),原油泄漏被点燃概率为0.049,本项目管道发生断裂事故概率为0.000053/a,断裂被点燃的概率为2.6×10-6/a,表明此类事故发生概率非常低,但是不为零。

本工程为原油管道输送工程,具体事故概率见表5.3-12

5.3-12  风险事故情形设定概率

部件类型

泄漏模式

泄漏概率参考值

本工程事故概率

内径>150mm管道

全管径泄漏

1.00×10-7m/a

1.1×10-4

5.3.3            源项分析

5.3.3.1原油泄漏量

对于输油管道原油泄漏,管道针孔泄漏不易发现,持续时间长,为连续源;管道破裂一次性泄漏量大,属瞬间源,造成的环境影响较大。因此,本次环评对破裂情况下的事故源强进行分析。

对于管道破裂引起的管道泄漏,本评价参考美国矿业管理部(MMS)管道原油泄漏量估算导则(MMS2002-033),计算本工程管线出现破裂事故时原油泄漏量。该模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阀门关闭至压力平衡前的泄漏量,另一部分是关闭阀门前的泄漏量,两项之和即为总泄漏量,计算式如下,管道破裂示图见图5-9

5-9  管道破裂示意图

Vrel=0.1781·Vpipe·frel·fGOR+Vpre-shut

式中:Vrel—原油泄漏量,bbl1=0.14吨);

Vpipe—管段体积,ft31m3=35.315ft3);

      frel—最大泄漏率;取0.1

fGOR—压力衰减系数;取 0.25

Vpre-shut—截断阀关闭前泄漏量,bbl

考虑了国内管线的实际泄漏情况,本项目最大泄漏率取0.1,压力衰减系数按0.25计,根据原油输送工程的长期运行经验,在发生管道发生盗油或破裂后,站场监控系统会及时发现输油压力变化,一般情况下,站场内的输油泵可在1分钟内关闭,管道断裂处原油继续泄漏,当与外界压力平衡时,泄漏终止。本次评价以泄漏事故发生制关闭阀门时间15min考虑。

5.3-13  设定管道破裂事故泄漏量估算表

序号

事故地点

在线量(t

阀门关闭前泄漏量(t

阀门关闭后泄漏量(t

总泄漏量(t

1

管道沿线

2381

3.74

52.4

56.14

5.4  环境风险分析

5.4.1            大气环境风险分析

当沿途管线油品发生泄漏事故时,会挥发出非甲烷总烃;泄漏后如果遇到明火源会发生火灾,火灾同时会产生大量的COSO2NO2等二次污染物,将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原油泄露挥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为:急性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轻度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高浓度吸入出现中毒性脑病。极高浓度吸入引起意识突然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可伴有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及化学性肺炎。部分患者出现中毒性精神病。液体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溅入眼内可致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皮肤接触致急性接触性皮炎,甚至灼伤。吞咽引起急性胃肠炎,重者出现类似急性吸入中毒症状,并可引起肝、肾损害。 慢性中毒: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周围神经病。严重中毒出现中毒性脑病,症状类似精神分裂症。皮肤损害。

二氧化硫的健康危害表现在: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发生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等;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少数工人有牙齿酸蚀症。

一氧化碳的健康危害表现在: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 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由于原油泄露后被点燃的概率较低,同时燃烧产生的次生有害气体浓度较低,对周边环境的危害较小。发生泄漏后应及时关注泄漏点及周围情况,以及时发现火灾加以扑灭,可以将火灾爆炸产生的次生环境风险降至最低。

5.4.2            地表水环境风险分析

若油品管道发生破裂,外泄油品将会顺着地势自然流淌,其流向可能聚集在低凹的地面,也可能会到达溪流、湖泊、水库和江河当中,一旦油品泄露进入正在流淌的河流中,就会被冲走,扩散到更加广大的区域,进而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本工程建设不穿越河流,距离河道较远,进入河道的概率较低。在管道的运行过程中应加强管道管理,防止溢油事故发生,做到本质安全,尽量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同时与企业内部维抢修单位和地方环境应急部门密切配合,做好溢油控制准备工作。若一旦发生事故,应立即启动事故应预案,将事故影响降至最低。

5.4.3            地下水环境风险分析

原油泄漏对地下水环境一般性的影响

输油管道敷设在地表以下,在正常情况下对地下水无影响,只有在发生事故时才可能影响到地下水。输油管道发生事故时,漏油能否对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取决于油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地面污染程度以及泄漏点的地质构造。

如果有足够的油泄漏到疏松的土壤中,它就会下渗至潜水带,并在潜水带顶面扩展形成油饼。地下油饼面积可用下列方程式描述:

S=1000V-Ad/KF

式中:S——油的最大面积,m2

d——地下水位深度,m

F——“油饼厚度,mm(不同类型的土壤,其F值从5mm400mm不等)。

烃类能否被淋至地表层下和地下水中,主要取决于各种烃类的水溶性、土壤的结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等。泄漏前和泄漏期间的降雨都会妨碍原油对土壤的渗透,并能把一部分原油组分冲到径流水中。

一旦发生事故时,如果无人工立即回收,则其一部分轻组分会挥发,另一部分下渗到包气带土体,甚至到达浅水层。

5.4.4            土壤环境风险分析

1)油品在土壤中的一般迁移特征

在营运期,管线发生原油渗漏事故,油品进入土壤后,在土壤中发生一系列迁移和转化,残留物质被植物吸收后影响植物的生长、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油品是由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极为复杂的混合物,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约含98%。溢出的原油能进入和累积于土壤中,一般深度在020cm的土壤表层,90%以上的原油将残留在该部分,最深可渗透到60150cm。土壤中原油组份的变化对植物的危害程度及植被的恢复速率取决于土壤类型(沙土、壤土、粘土)和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油品污染的影响也就越显著。土壤质地也影响土壤中滞留的原油浓度,在沙土中有较多的大孔隙,原油能够快速渗漏,而在细质地土壤中油的渗透性会降低。

油品进入土壤后,也会自然净化,同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一定的降解作用。据相关研究表明,原油一旦渗入土壤,具有残留时间长,降解速率低的特点,可能对土壤造成长期的污染影响。

类比某油田开发20年后的井场内土油池和采油井周围土壤环境中石油类的调查结果表明,原油进入土壤(盐土、草甸土和水稻土)中后,虽然迁移周期较长,但迁移范围有限。

对井场外土壤中石油类监测结果表明,石油类含量范围为10.2mg/kg180mg/kg,平均值为38.17mg/kg,且浅层土壤中石油类含量高于深层。平均值基本满足标准限值。但因受地质、地理和水文因素影响以及不同种类土壤穿透能力的限制,从井场向较远处土壤扩散的影响范围较小。

对油井污染源进行土壤淋溶试验和距井场不同范围石油类影响距离主要结论是:井场四周土壤中石油类的浓度随距井口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当距井口约l00m时,土壤中石油类的含量已接近土壤背景值;土壤表层有一定的持油能力,土壤中的石油类含量表层高于下层,在距井口50m以外的下层土壤(20m40m)中石油类含量也接近背景值。

2)管线穿越段油品泄漏对作物土壤污染风险分析

根据报道,矿物油对旱地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有明显影响,当土壤原油含量达到0.5%时,小麦减产43%;原油含量1.0%时,小麦减少78.6%;原油含量超过5%,小麦幼苗期将全部死亡。因此本管线溢油假设条件下均可导致小麦苗期全部死亡,但范围最多也就局限在l00m以内,由于管线穿越段小麦种植面积较少,故一旦在麦地发生该类泄漏事故,影响面积相对较小。

5.4.5            对农林生态系统风险分析

1)原油泄漏量估算

一般在离村庄较远的农田,原油泄漏风险以腐蚀为主,原油泄漏时间可能较长;靠近村庄农田原油泄漏主要风险以第三者破坏为主。根据国内外输油管线系统事故统计分析,取西欧42年来输油管线破损程度和泄漏量统计结果,最大泄漏量362m3计算。

2)油膜扩散面积和扩展半径

渗透性地表按圆形扩展油膜扩散面积按公式:

S=53.5V0.89RaisbeckMohtadi1975);

S——油膜面积,m2

V——泄漏体积,m3

计算的油膜扩散面积为10130m2

假设原油以泄漏点为圆心,呈圆柱形扩展,则扩展半径为:

r=S/π1/2

S——油膜面积,m2

r——扩展半径,m

以此值作为管线泄漏的影响半径,计算得影响半径为56.8m。国内类比资料显示,管线腐蚀穿孔泄漏点周围土壤中石油类含量的监测结果表明,原油泄漏影响土壤水平距离在75m以内,预测结果和实际监测情况相似。

3)溢油对农林/湿地生态的影响

原油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原油对植物短期的负面影响小到减少植物的蒸腾和引起碳的固定,大至植物死亡,这种影响包括物理影响和化学影响两方面。原油对植物的物料影响主要通过油膜覆盖植物叶片和覆盖土壤表面来进行的,当植物叶片被油膜覆盖时,植物叶片气孔被堵塞,植物蒸腾通道受阻,CO2的交换受到限制,引起植物叶片高温斜坡和叶片光合效率降低。至于植物蒸腾和光合效率降低的程度多取决于原油影响地面面积的大小。

原油对植物的化学性影响差异很大。对于一些耐盐的沼泽植被,原油碳氢化合物能破坏植物根系的根膜,影响植株的离子平衡和他们的耐盐能力。油膜覆盖叶片以后不久,叶片气孔的通透性降低,光合作用消失,这是由于叶片气孔堵塞,植被蒸腾作用降低,叶片温度上升所致,同时原油能够进入植物的叶片组织,破坏细胞的完整性。尽管原油对叶片的短期副作用十分强烈,但经一段时间后,植株能够恢复原有的生理功能。

农业植被

本工程发生原油泄漏事故时,如及时采取的回收原油、土壤置换等措施后,土壤中的石油类含量一般不会对农作物正常生长产生影响;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在油膜扩散半径内的禾本类作物将会全部死亡,被原油污染的土壤会造成小麦和玉米减产;在发生较大的原油泄漏后,在泄漏点附近的树木生长衰弱甚至死亡,被原油污染的果树将减产。

被原油污染的表层土壤如不及时清理,将会使污染带寸草不生。所以,发生大规模原油泄漏事故后,土壤表面的原油尽量收集处理,被污染的土壤应及时清理填埋,用新土置换,恢复地表植被。对污染较轻的土壤,地表污染区的复原有赖于污染油就地生物降解情况,可以采取措施,提高微生物的降解能力;例如用石灰调高pH值,加入氮肥和磷肥,通过耕作提高土壤的通气性等。

5.5  环境风险管理

5.5.1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5.5.1.1施工阶段风险防范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理,确保涂层施工质量。建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施工检验人员水平,加强检验手段。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发现缺陷及时正确修补并做好记录。进行水压试验,排除更多的存在于焊缝和母材的缺陷,从而增加管道的安全性。选择有丰富经验的单位进行施工,并由优秀的第三方对其施工质量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减少施工误操作。为避免管道在阴极保护投入运行前发生腐蚀,在腐蚀性强的地段对管道进行临时性的阴极保护。洪水期土层比较松软,地下水压力较大,需加强穿越工程的风险防范措施,避免在洪水期施工。

5.5.1.2运行阶段风险防范措施

每三年进行管道壁厚的测量,对严重管壁减薄的管段,及时维修更换,避免爆管事故发生;在公路、铁路穿越点的标志不仅清楚、明确,并且其设置应能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均可看清;加大巡线频率,提高巡线的有效性;每天检查管道施工带,查看地表情况,并关注在此地带的人员活动情况,发现对管道安全有影响的行为,应及时制止、采取相应措施并向上级报告;每半年检查管道安全保护系统;在管道运行后期,应加强对管道完整性评价和检测,及时修复或更换腐蚀严重的管段。

5.5.1.3地下水风险防范措施

管道沿线地下水污染控制原则,应坚持注重源头控制、强化监控手段、完善应急响应系统建设的原则,其宗旨是采取主动控制,避免泄漏事故发生。首先,注重源头控制。主要是在输油管道的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采取控制措施,采取严格的防腐措施和强化安全措施,确保管道设计、选材、安装质量,加强运行管理,确保管道安全运行,防止或将原油泄漏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其次,强化监控手段。采取国内外最先进的、自动化程度高的管线检漏和定位系统,达到实时监控、准确及时报警和定位、快速处理泄漏事故,将事故发生和持续时间控制在最短范围内,避免或将其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再次,完善应急响应措施。污染事故一旦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防范措施,减少事故影响。最后,还要建立巡检制度,严防第三方破坏。

5.5.1.4风险管理措施

建设单位应向沿线群众进行有关管道设施安全保护的宣传教育,配合公安机关做好管道设施的安全保卫工作,以保障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运行。同时加强与沿线政府及规划等部门的沟通,避免在规划保护范围内安排其它建设项目。在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m范围内,禁止取土、挖塘等容易损害管道的作业活动;在管道中心线两侧及管道设施场区外各50m范围内,禁止爆破、开山、修筑大型建筑物、构筑物工程;在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0m500m范围内进行爆破,应事先报告建设方主管部门同意后,在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后方可进行。在管道安全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铁路、公路、桥梁、河渠,架空、埋设电力线路或者埋设地下电(光)缆,设置安全或者避雷接地体等,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事先报告当地管道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由管道保护监督管理部门通知管道企业。

建设单位在运营期必须制定综合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为了防范事故风险,必须编制主要事故预防文件。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5.5.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5.2.2.1 应急预案总体框架

本次环评根据环境风险评价的结果和项目特点,提出应急预案总体框架。应急预案总体框架见图 5-10,事故应急方案主要内容及要求见表 5.5-1

5-10  应急预案总体框架

5.5-1  事故应急方案主要内容及要求

序号

项目

内容及要求

1

总则

编制目的、编制依据、分类及适用范围、时间分级、工作原则

2

应急组织及职责

该组织必须能够识别本操作区可能发生的事故险情,并有对事故做出正确处理的能力;应全面负责站场的安全生产运行,负责制定应急抢险的原则以及编制各类可能发生的工程事故的应急计划,对装置的紧急停工及事故处理作出预案。

3

应急教育与应急演习

1)应急组织机构对本岗位人员要加强日常的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向本站场的职工大力宣传有关生产安全操作规程和人身安全防范知识,减少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违章操作。对职工进行应急教育,向他们提供有关物料的化学性质及其必要的资料;( 3)对应急计划中有关的每一个人的职责要有明确分工,对每一项具体的应急计划都要进行定期演练,做到有条不紊,各负其责,确保发生事故时能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有效的处理和防护工作;应与消防队进行定期的信息交流,建立正常的执勤制度,并定期开展消防演习。

4

应急设施、设备与器材

配备必要的抢修、抢险及现场保护、清理的物资和设备,特别是在发生火灾、爆炸危险性较高的敏感区域附近,应急设备不但要事先提供、早作准备,而且应定期检查,使其一直保持能够良好使用状态。

5

应急通讯联络

配备畅通的通讯设备和通讯网络,如手机、卫星电话等,一旦发生事故,就要采取紧急关停、泄压等控制事故和减轻事故影响所必须采取的行动,同时与有关抢险、救护、消防、公安等部门联系,迅速取得援助,并在最短时间内赶到事故现场抢修和处理,以使事故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6

应急抢险

1)由谁来报警、如何报警;(2)谁来组织抢险、控制事故;(3)事故抢险和控制方法的要求以及应急器材的使用、分配等;(4)除自己必备的救护设备外,还应考虑到一旦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情况下所需要的医疗救护,应事前和有关医院、交通等部门约定事故情况下的救援措施;( 5)要有专门的人员来组织现场人员撤离,并有保护事故现场、周围可能受影响的职工、居民及周围的设备、邻近的建筑物的措施。

7

应急监测

1)发生原油泄漏事故时,应急监测的主要内容是对周围大气环境监测和站场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的监测;(2)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事故后,应委托当地劳动卫生部门进行现场监测,并写出事故影响报告,以确定事故影响的范围、程度,为制定应急策略提供依据。

8

应急安全与保卫

应制定事故情况下安全、保卫措施,必要情况下请当地公安部门配合,防止不法分子趁火打劫。

9

事故后果评价及应急报告

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价,确定事故影响范围、危险程度,并写出事故后果评价报告及事故的应急报告,为以后的应急计划提供准确有用的资料。

10

应急状态终止与恢复措施

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措施邻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

11

公众教育和信息

对管道及站场邻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

12

附件

与应急事故有关的多种附件材料的准备和形成

5.5.2.2分类及适用范围

项目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在原油管道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水上溢油、管道泄漏等事故时以及由于不可抗力致使环境受到污染,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1)本预案适用于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所辖输油管线范围内的突发环境事件。

2)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经危害识别、风险评估,本工程突发环境事件分为:

外管道水体污染原油管道在发生跑油或遇不可抵抗力时引发的原油泄漏,对地下水资源和附近水域、河流、水产养殖造成影响的污染事件。

外管道土壤污染原油管道在发生跑油或遇不可抵抗力时引发的原油泄漏,对土壤及植被造成影响的污染事件。

火灾爆炸

原油管道在发生火灾爆炸时造成大量原油燃烧,原油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有毒气体会对附近居民区和大气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的污染事件。

5.5.2.3事件分级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严重性、可控性、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本工程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

1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 10 人以上死亡或 100 人以上中毒的;

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 5 万人以上的;

因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 1 亿元以上的;

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

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市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2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死亡或 50 人以上 100 人以下中毒的;

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 1 万人以上 5 万人以下的;

因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 2000 万元以上 1 亿元以下的;

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

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造成跨省(区、市)界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3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 3 人以下死亡或 10 人以上 50 人以下中毒的;

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 5000 人以上 1 万人以下的;

因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 500 万元以上 2000 万元以下的;

因环境污染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破坏的;

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造成跨市界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4级突发环境事件

除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突发环境事件以外的突发环境事件。

5)事件升级:当突发环境事件超出该级处置能力时,则提高一级。

5.5.2.4 环境敏感区情况

1)环境敏感区域危险性分析

经过对管线周边环境敏感点进行危害分析,主要危险点可以分为三类:(1)穿越人口密集区;(2)穿、跨越铁路、公路;(3)近水体、与河流水源地交叉段。

事故原因:主要是由外来力作用(自然因素)、腐蚀(内、外腐蚀)、机械失效(由施工缺陷或材质缺陷、砂眼、焊接质量不好等)和操作失误造成管线憋压爆管以及打孔盗油造成的管道跑油。

2)环境敏感区区划及优先保护次序

一旦发生溢油,首要原则是保护重要的目标和控制油污扩散,其次是清除油污。如果设备、材料和人力不足以对敏感区域提供有力的保护,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应根据专家组的建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决定优先保护顺序。按照环境目标的重要性,原则确定以下优先保护次序:

a)水源、河流,例如引黄济青干渠、潍河等;

b)水产养殖区;

c)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

d)农田、林场、名胜古迹、旅游游乐场所;

e)船舶和水上设施。

3)输油管道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析

拟建原油管道是密闭长输管道,在正常输油状态下不会对周边水域和空气状况造成任何环境污染。当工艺管网发生大规模泄漏或遇不可抵抗力时引发的大量原油泄漏,进入附近水域河流、土壤造成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造成大量原油燃烧,燃烧过程中释放的有毒气体,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5.5.2.5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1、组织机构

本工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组织机构见图 10.6-2

10.6-2 应急组织机构框图

1)应急指挥中心

挥:应急指挥中心主任

副总指挥: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

员:应急指挥中心职能部门负责人,基层单位行政主要领导。

2)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

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由生产技术科、安全环保监察科、处长办公室、管道管理科组成,值班地点设在央子末站。

任:生产技术科科长

副主任:安全环保监察科科长、处长办公室主任、管道管理科科长

3)现场应急指挥部

现场应急指挥部是应急指挥中心派出(组建)的临时机构。现场指挥由应急指挥中心指派。现场应急指挥部原则上设置警戒疏散组、工艺控制组、技术抢险组、医疗救护组、物资供应组、安环监测组、政企联络组、后勤保障组、原油回收组等九个现场应急工作组,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现场各应急工作组的组成部门、人员由现场指挥根据事件性质及抵达事发现场的人员情况确定。

4)专家组

根据应急工作的实际需要,应急指挥中心应聘请有关专家,建立本工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库。在应急状态下,可挑选就近的应急救援专家组成专家组。

2、职责

1)应急指挥中心

应急指挥中心是应急管理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工作,职责如下:

a)接受公司的领导,服从地方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

b)下达预警和预警解除指令;

c)下达应急预案启动和终止指令;

d)审定本工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指导方案;

e)确定现场指挥部人员名单和专家组名单,并下达派出指令;

f)在应急指挥中心人员到达现场之前,指令基层单位的现场指挥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g)统一协调应急资源;

h)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负责向管道储运分公司、当地政府、社会救援机构求援,或配合管道储运分公司、当地政府的应急工作;

i)依据协议和管道储运分公司管理制度,协调社会和区域联防救援力量;

j)指定上报材料和信息发布材料的起草部门以及信息发布人,指定应急工作材料收集和整理以及应急工作总结的部门;

k)审定并签发向管道储运分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和当地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报告,审定信息发布材料;

l)指定财务、计划等相关部门协调有关赔偿事宜;

m)组织本工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

n)审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费用。

2)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

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是应急指挥中心的日常办事机构,职责分工如下:

任:负责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全面工作。

任:协助主任做好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工作。

员:处调度

a)负责应急指挥中心的应急值班并填写值班记录;

b)接到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后,首先向值班领导报告,按照值班领导的指令通知相关应急工作人员;

c)及时、准确地将领导的指令、要求传达给指定的对象;

d)跟踪、检查指令执行,详细了解突发环境事件事态的发展和处置情况,并将核实的情况及时向值班领导报告,做好过程记录和交接班记录;

e)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汇总和处置协调。

生产技术科

a)详细了解并跟踪现场应急处置情况,及时向应急指挥中心报告,请示并落实指令;

b)按照应急指挥中心指令,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报告、求援;

c)负责调集内部抢维修应急资源,有权调动内部消防、环保等应急资源;

d)派出现场应急指挥部的组成人员,参与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e)参与处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

安全环保监察科

a 跟踪并详细了解本工程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及处置情况,负责向公司安全环保监察处报告,并落实指令;

b)协调内、外部消防环保应急资源;

c)负责组织调动和协调消防、医疗救护等救援力量,协调现场环境监测;

d)跟踪现场应急指挥部对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处置指导方案的落实情况,并提出指导意见;

e)负责制(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f)负责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库;

g)负责应急预案的备案工作;

h)组织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演练;

i)负责应急指挥中心交办的其他任务。

处长办公室

a)跟踪并详细了解本工程突发环境事件及处置情况,及时向应急指挥中心汇报、请示并落实指令;

b)调集应急指挥中心成员所需的车辆;

c)组织参与现场接待、政策解释和疏导工作;

d)参与本工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

3)机关其他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

维修队

维修队在应急指挥中心领导下开展应急工作,职责如下:

a)接到应急指挥中心抢修指令后,立即赶赴现场;

b)进行油气浓度检测;

c)迅速摸清管道破损情况,采取紧急堵漏措施,防止原油继续漏出;

d)根据现场情况及管道破损情况,制定抢修方案;

e)若发生水上溢油事件,应组织人员布放围油栏;

f)对现场进行研判,决定是否需要公司抢维修中心支援;

g)负责应急指挥中心交办的其他任务。

党群工作部

党群工作部在应急指挥中心领导下开展应急工作,职责如下:

a)接受举报,参与群体性上访人员稳定思想和疏导工作;

b)负责应急工作过程的监察,编写监察报告;

c)负责应急工作过程中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

d)协助现场指挥与政府相关部门信息互通,做好应急处置过程资料保存、影像记录等工作;

e)履行新闻发布人职责,做好舆情控制;

f)根据应急处置需要,派出现场应急指挥部的组成人员,参与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g)负责应急指挥中心交办的其他任务。

人力资源科

人力资源科在应急指挥中心领导下开展应急工作,职责如下:

a)参与群体性上访人员有关人事方面的政策解释和疏导工作;

b)组织编制应急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监督实施;

c)负责组织应急培训工作总结;

d)协助建立本工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库;

e)负责应急指挥中心交办的其他任务。

计财科

计财科在应急指挥中心领导下开展应急工作,职责如下:

a)落实应急工作有关的计划项目;

b)确保应急指挥中心日常费用开支,建立应急工作资金储备;

c)组织应急处置项目费用的审核并核销;

d)负责本工程应急指挥中心交办的其他任务。

行政管理中心

行政管理中心在应急指挥中心领导下开展应急工作,职责如下:

a)负责组织或指导现场的治安保卫、人员疏散、现场封闭等工作;

b)按照应急指挥中心指令,协调配合好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治安保卫、警戒疏散工作;

c)协助地方医疗部门抢救伤员,引导地方医疗单位开展救护;

d)参与本工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

e)负责应急指挥中心交办的其他任务。

4)应急专家组

a)为现场应急工作提出建议和技术支持;

b)参与制定应急救援方案。

5)应急值班人员

a)实行 24 小时应急值班;

b)负责接受应急报告并立即向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领导报告;

c)接到基层单位的应急报告和上级应急指令后,应立即向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领导报告;

d)跟踪并详细了解突发环境事件事态的发展和处置情况,随时向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领导报告;

e)做好过程记录和交接班记录;

f)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遵守安全与保密制度;

g)完成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5.2.2.6预防与预警

1、风险防控

1)输油管道实行农民巡线员 - 站管道工 - 巡护大队三级巡线模式,确保输油管道时刻处于监控状态,尤其是对环境敏感点重点看护、巡查。

2)输油管线都装有 SCADA 系统和管道泄漏报警系统,一旦压力下降,可通过计算,测出原油泄漏点,采取停输措施。

3)配备有较为完善的溢油清理设施和工具,如围油栏、抽油机、吸油毡等。

4)部分管线设有截断阀室。穿越段一旦发生泄漏,可关闭阀门,减少原油泄漏量。

2、应急准备

1)救灾、抢险专业队伍 :

a)抢维修中心:

任:抢维修中心主任

副主任:抢维修中心副主任

员:抢维修中心所有成员

专业能力和素质:长期从事管线抢、维修工作

b)维修队:

任:维修队队长

员:维修队所有成员

专业能力和素质:长期从事管线抢、维修工作

2)处级应急能力

配备特种抢修车辆 1 辆,抢修车辆 2 辆,捞油船可借助社会的力量,将溢油全部处理完毕。

3)站队应急能力

站队配备有日常应急用物资(如吸油毡和编织袋等),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可在第一时间对事发点进行初步围控,其它站队应急物资可共享。

3、监测与预警

1)环境风险源监控

应急指挥机构组成部门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开展对外管道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综合分析、风险评估工作。

利用 SCADA 系统对设备设施生产运行中的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进行监控,一旦出现原油泄漏,将发出声光报警;生产视频监控系统对生产设备设施的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巡护人员对各风险点进行实时巡检;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健全风险防控措施,消除环境风险隐患。

2)预报

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和机关相关职能部门应通过以下途径获取预报信息:

国家及当地政府、中国石化、公司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预警信息;

获取并上报的地方政府利用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预警信息;

政府主管部门向应急指挥中心告知的预报信息;

对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经风险评估得出的事件发展趋势报告。

3)预测

应急指挥中心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根据事件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以及政府发布的预警信息,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应对事件做出如下判断:

a(特别重大)级事件;

b(重大)级事件;

c(较大)级事件;

d(一般)级事件。

4)预警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影响的范围,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高到低,分别为级、级、级和级,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应急指挥中心应当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预判,启动相应预警。级预警:情况危急,可能发生或引发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或事件已经发生,可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造成重大危害的。

级预警:情况紧急,可能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或事件已经发生,可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造成更大危害的。

级预警:情况比较紧急,可能发生或引发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或事件已经发生,可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造成较大危害的。

级预警: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可能发生或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或事件已经发生,可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造成公共危害的。

应急指挥中心根据预测结果,应进行以下预警:

a(特别重大)级事件,请求集团公司和各级政府应急中心启动应急预案;

b(重大)级事件,请求公司和地方政府应急中心启动应急预案;

c(较大)级事件,指令机关职能部门进入预警状态;

d(一般)级事件,指令相关单位采取防范措施,并连续跟踪事态发展。

5)预警级别的调整和预警解除

应急指挥中心应当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发布。

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应急指挥中心应当立即宣布解除预警,终止预警期,并解除相关措施。

5.2.2.7应急响应

1、分级响应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根据预警级别的划分,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特别重大(级)响应、重大(级)响应、较大(级)响应和一般(级)响应。超出本级单位应急处置能力时,立即向上级报告。

2、启动条件

1)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时,应启动本预案:

a)县级及以上地方政府已经启动应急预案或要求本工程启动应急预案时;

b)公司要求启动应急预案时;

c(特别重大)级事件、(重大)级事件、(较大)级事件发生时。

2)当事故扩大超出公司应急处置能力时,请求地方政府启动应急预案,接受地方政府指挥。

3、信息报告

1)报告时限和程序

基层站队发生或判断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时,应立即向应急指挥中心报告相关信息,同时立即赶赴现场核实情况,对事件性质和类别做出初步认定。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事发基层单位在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的同时,迅速按照应急报告程序向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报告,最多不超过 0.5 小时。

发生(特别重大)级事件、(重大)级事件,事发基层单位可直接向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报告。

事发基层单位在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的同时,及时通知周边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发生(特别重大)级事件、(重大)级事件、(较大)级事件时,应急指挥中心在启动应急预案的同时,迅速按照应急报告程序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报告,最多不超过 1 小时。

发生(特别重大)级事件、(重大)级事件、(较大)级事件时,应急指挥中心在启动应急预案的同时,应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

发生(特别重大)级事件、(重大)级事件、(较大)级事件时,机关职能部门按照应急指挥中心指令和应急报告程序分别向对口的公司和当地政府的主管部门报告。

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过程中事件级别发生变化的,应当按照变化后的级别报告信息。发生下列情形之一无法判明等级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当按照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程序上报:(1)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影响的;(2)涉及居民聚居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和敏感人群的;(3)涉及重金属或者类金属污染的;(4)因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社会影响较大的。

上级单位先于下级单位获悉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可以要求下级单位核实并报告相应信息。下级单位应当依照相关规定报告信息。

2)报告方式与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初报在发现或者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后首次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事件发展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理完毕后上报。初报应当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主要污染物和数量、监测数据、人员受害情况、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受影响情况、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拟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初步情况,并提供可能受到突发环境事件影响的环境敏感点的分布示意图。

续报应当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处置进展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应当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突发环境事件潜在或者间接危害以及损失、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责任追究等详细情况。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应当采用传真、网络和面呈等方式书面报告;情况紧急时,初报可通过电话报告,但应当及时补充书面报告。

发生级、级、级溢油事件,可按照公司总体应急预案的报告程序向处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处应急指挥部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报告。

4、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贯穿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全过程中,包括溢油事故报警监视及溢油跟踪监视。由事发单位委托协议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环境监测工作,各级地方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的性质、扩散速度和事件发生地的气象、水文和地域特点,制定环境应急监测方案,确定污染物扩散的范围和浓度,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的技术支撑,根据现场情况及时编制监测方案,如下:

a)对水体溢油以及其它可疑污染源进行采样和油品指纹鉴别,确认溢油源;

b)事发单位提供基础数据(比重、粘度、倾点、闪点等),为溢油事故评估、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及清除方案提供依据;

c)对受污染水域进行油品鉴别和监测,确定污染范围和程度;

d)对受污染的环境资源进行监测;

e)对已清除和恢复的受污染场所进行监测,确认受污染环境的恢复状况;

f)监测结果汇总分析,为溢油应急决策提供信息,为资源保护和索赔提供基础数据与证据。

5、现场处置

1)优先保护原则

保护人身生命安全;

控制污染源,溢油围控,减轻或避免对环境的损害,特别是对环境敏感区域的损害。

2)溢油控制和清污作业原则

现场堵源抢险

a)按照公司调度指令,紧急停输,有截断阀的,则关闭截断阀,利用临时简易封堵设备、材料堵住裂口,根据泄漏情况,可选择打补板、打卡子等方式制定抢修方案和安全应急措施;

b)如无法堵住管线裂口,则采取封堵措施,暂时切断油源,封堵换管;

c)采用定向钻等方式重新铺设管道。

水上溢油的围控

在河流穿、跨越段下游两岸埋设两组围油栏锚固桩,并安装固定绳索用扣环。发生水上溢油事故后在这两个位置布设两道围油栏。如果河流较窄,具备筑拦油坝的条件时,则利用挖掘或推土工具筑坝围堵。为防止溢油逃逸、扩散,可布设围油栏和堤坝,数量可根据泄油量、水流速度以及溢油的逃逸量来现场决定。溢油逃逸严重时,在围油栏的前面布置一道吸油索。

溢油回收

发生管道溢油后,立即联系协议原油回收单位,由原油回收组配合协议单位进行原油回收。根据溢油的性质,选择适合的溢油回收设备或措施。高粘度溢油优先考虑油拖网,中低粘度溢油优先考虑机械的方法将围控的浮油回收,回收时可用浮油回收船、撇油器、油拖网、油拖把、吸油材料以及人工捞取等。

根据现场情况,警戒疏散组配合地方公安交警部门或水务部门进行交通管制。

3)溢油清污及评估

溢油评估

应急指挥中心接到溢油报告后,首先根据溢油程度、溢油类型、溢油现场监测结果,评估出溢油漂流方向、可能到达水域和将会影响的环境敏感点,确定溢油应急等级、重点保护目标和可能造成的风险。

溢油清污

根据溢油的类别、规模、扩散与漂流方向,应急指挥中心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制订不同的防治措施,包括围堵方式、回收方式、污油清理、环境敏感点保护等程序组成的清污方案。

调动防污力量实施清污

制订好清污方案后,立即组织原油回收单位对溢油进行清污处理,并由现场应急指挥部组织实施。

a)请求当地政府实施现场水域警戒和交通管制措施,划定安全范围,并通报溢油水域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溢油漂流方向下方按方案布设围油栏对溢油进行围堵,限制浮油扩散;

b)在事故现场布设一道或多道围油栏进行围控,调用消防车待命,采取防火、防爆措施。为防止溢油继续泄漏,应及时判断溢油部位或设施,关闭阀门,组织堵漏;由防污人员用吸油材料(包括吸油毡、吸油索等)、撇油器等方式回收浮油,必要时在水力部门同意前提下使用消油剂等化学方法分解或沉降无法回收的污油。

c)请求当地水利部门或河务部门派出监视船对溢油水域进行全过程监视。

对环境敏感点的保护

在溢油可能影响到的环境敏感点,现场应急指挥部要在溢油到达前部署好堵截方案,使用包括用缆绳、成捆禾杆等组成的临时围油栏,对流向环境敏感点的溢油进行围堵或改向,避免溢油对环境敏感点造成影响或破坏。必要时,应急指挥中心要组织岸上防污力量对岸线进行保护。

4)油品回收及处置

溢油回收

可以充分利用靠近岸边的特点进行溢油回收。收油机回收的原油放入浮桶或放入船舶上的敞口容器,运送到岸边直接泵入油罐车。如果溢油较多,油罐车把油直接卸入污水处理场的污油罐。

溢油回收注意事项: a 、作业前对现场火灾、爆炸、中毒的潜在危险进行评估,用检测仪进行检测确认,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b 、作业时应穿戴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品。

回收油品的处置

对回收污油和其他含油污物必须采取妥善措施加以合理利用和处置,减轻相应的二次污染。处理时,应严格按要求在指定地点进行,或运送到原油回收单位进行处理。在运输和处理过程中,要按规定进行采样、签封,并对运输和处理情况详细记录。在处置前应将处置方案报地方环保部门,得到批准后采取处置行动。

5)岸线保护与清除

一旦溢油事故已经或可能对岸线造成损害时,负责岸线保护与清除的单位要按要求对需要实施特殊保护的岸线实施保护,并在相关部门的组织指挥下,采取适当的清除措施对岸线实施保护或清除。

岸线保护与清除工作要服从于整个的应急行动,应急现场指挥有权决定采取或取消某一影响或可能影响应急行动的措施。

6、安全防护

按照以人为本、防止事故扩大的原则,警戒疏散组负责封闭危险区域,防止闲杂人员进入;如事故进一步扩大,危及周边群众的安全时,配合地方公安交警部门组织、疏散周边群众撤离至安全地带;如事故现场确有发生着火或爆炸事故的可能,在总指挥的指挥下,统一、有序、迅速地撤离事故现场。

1)水上应急处理操作环境条件

风速:17.0m/s

有效波高:2.5m

2)安全撤离条件

在溢油应急处理现场水况超出上述环境条件时,或溢油现场出现火灾爆炸、中毒等危及到人员和船舶安全的情况时,现场应急指挥部发出安全撤离命令。

3)安全撤离方式

在接到应急指挥部安全撤离命令后,立即组织现场应急处理人员乘坐船舶撤离现场至安全水域或岸上待命,撤离前要尽可能采取必要措施对泄漏进行控制、对单点设施进行保护,而在未达到安全撤离条件的环境敏感点的溢油应急戒备不能解除,特别要加强岸线的保护。

7、应急状态解除

经应急处置后,现场应急指挥部确认下列条件同时满足时,向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应急指挥中心可下达应急终止指令:

a)上一级应急处置已经终止;

b)溢油得到有效控制,清污工作基本完成。

5.2.2.7后期处置

1、应急总结

a)事件情况;

b)应急处置过程:参加溢油应急事件处置单位出动及配合情况;

c)处置过程中动用的应急资源,清点动用的器材、设备及回收情况;

d)对清除效果进行评估;

e)处置过程遇到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

f)对应急预案的修改建议;

g)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对应急总结、值班记录等数据进行汇总、归档。

2、应急事件调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急指挥机构及时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提出防范和改进措施。属于责任事件的,应当对负有责任的部门(单位)和个人提出处理意见。

3、理赔事宜

按理赔机构的要求,现场应急指挥部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委托律师事务所或地方政府办理理赔事宜。

4、环境生态恢复

环境事件使一些场所受到污染,需予以恢复,根据事件现场实际制定污染损害场所的恢复方案和经费预算。

5.2.2.8 应急保障

1、应急保障计划

项目将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应急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签订互助协议,提供应急救援力量的保障;加强广大员工应急能力建设,鼓励义务志愿者参与应急工作。加强应急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输油处应急队伍的素质。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对应急工作的日常费用做出预算,计财科审核,经应急指挥中心审定后,列入年度预算;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计财科、安全环保监察科等部门对应急处置费用进行如实核销。

2、应急物资和装备保障

依据公司应急处置的需求和实际,建立健全以应急中心为主体的应急物资储备以及区域联防及社会救援物资为辅的应急物资供应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的联动机制,做到应急物资资源共享、动态管理。在应急状态下,由应急指挥中心统一调配使用。

3、应急通讯

为确保应急通讯的畅通,公司建有应急通信网路,保证信息通畅,并设置了应急报警电话,通讯部门对通信系统进行定期维护。

4、应急技术

聘请专家,建立本工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库,加大应急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力度,不断改进应急技术装备,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平台。

5、其他保障

1)基本生活保障

应急指挥中心应会同事发地人民政府做好受灾员工和公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稳定和安全。

2)人员防护

应急救援人员要配备符合救援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严格按照救援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在生产区域内建立紧急疏散地或应急避难场所。

5.5.2.9监督管理

1、培训

1)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会同宣传、人事等有关部门,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对员工和企业周边公众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常识。

2)人事教育科应将对各类专业应急人员、企业员工的培训列入年度计划。

2、应急演练

1)演练频次

应急指挥中心每季度组织一次专项应急预案演练。

2)演练要求

应急指挥中心应做好演练方案的策划,演练结束后做好总结,总结内容应包括:

参加演练的单位、部门、人员和演练的地点;

起止时间;

演练项目和内容;

演练过程中的环境条件;

演练动用设备、物资;

演练效果;

持续改进的建议;

演练过程记录的文字、音像数据等。

5.5.3            小结

5.5.3.1结论

本工程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寿光市的发展规划,设计中采取了成熟的风险防范措施,满足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法规、标准的要求,有效地减少了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在落实各项环保措施、风险防范措施和采取本报告书提出的有关建议,本工程从环境风险的角度考虑是可行的。

5.5.3.2建议

1)应在后续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健全、完善、落实和保持公司风险源的安全控制措施和设施。

2)建立、完善和落实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公司设备的安全水平,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将环境风险降低到合理可行的最低水平上。

3)本工程建成后,要确实加强管理,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制定事故防范应急预案,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环境风险事故的发生。

 

第 6 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6.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6.1.1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评价区内的土地类型以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占绝对主导地位,其次分布有少量的交通用地。

本工程线路靠近农业区边缘,工程沿线荒地地分布1.0km,交通用地0.1km

工程现状图见图6-1

6.1.2            土壤

项目区域地势开阔,土壤类型为壤土、砂壤土。

6.1.3            植被

本工程线路虽属于建设用地(居住用地),目前闲置,评价区所在区域植被受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长期影响,已无地带性自然植物优势群落的存在,代之于人工栽培或次生植物群落的广泛分布。总体而言,评价区以人工生态系统(城市郊区)为主体,该类系统普遍表现为结构简单、物种贫乏的基本特点。据现场调查,评价区内主要植物物种有野大豆蒺藜、丝瓜、蒲公英、芦苇、狗尾草等。

据《山东稀有濒危保护植物》研究统计,山东省主要珍稀濒危植物有86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15种(已列为或即将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二类保护植物26种(建议为省级重点保护植物),三类保护植物35种(建议为省级一般保护植物),经逐一对照查询,评价区没有珍稀濒危植物分布。

6.1.4            动物资源

由于评价区所在区域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影响较深刻,其原始野生动物生境已基本丧失,据调查,评价区内无国家及省级珍稀濒危保护动物物种存在。

经查阅资料和咨询有关专业人士,评价区所在区域分布的主要动物物种有:

兽类野生动物:野兔、刺猬、黄鼠狼等。

爬行类野生动物:壁虎、蜥蜴、蛇等。

鸟类野生动物:麻雀、喜鹊、燕子、布谷鸟等。

昆虫类野生动物:蜂、蝶、蜻蜓、蟋蟀、蜘蛛、螳螂、瓢虫、蚱蜢等。

其它无脊椎动物:蚯蚓、蚂蟥、蜘蛛、蜈蚣、蚰蜒等。

6.1.5            景观生态

1)景观生态

从评价区整体来看,平原是构成其景观格局的基质,在此基础上叠加了人为现代生产生活要素,使这一景观背景更加多样化。评价区人工景观单元广布,村镇居民点、企业等以农田景观单元为依托,分布较为密集;各类道路网状分布于整个区域内。上述景观单元共同组成评价区景观的主体框架。概况地讲,人工景观依托于自然景观而呈现出相对的一致性,村镇居民点、工矿企业和道路等人文景观单元点缀分布于自然景观基底上,其对当今景观主体的异质性影响十分明显。

2)生态完整性

区域内景观生态体系的质量因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生物及人类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决定。总的来看,人工建筑等景观共同构成了评价区景观特色。

6.1.6            水土流失现状评价

评价区内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主要由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形成,侵蚀程度以沟蚀、面蚀为主,另外由于植被的显著季节性,在冬春季节也有风蚀作用存在。现场调查评价区原地貌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700t/km2·a。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该地区属于轻度侵蚀区。

6.2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6.2.1            土地利用影响评价

施工期,评价区内占地区域内原有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因为管道主要采用埋地敷设的方式,原有的土地类型会遭到破坏。但是随着工程的结束,在评价区的可绿化区域进行绿化,覆盖植被,逐步恢土地复原有功能。

1)占地面积和类型

本工程线路总长度1.1km。线路工程永久占地包括三桩、警示牌占地,每个占地按1m2,本工程线路永久占地6m2。本工程线路临时占地包括线路作业带占地、堆管场地占地以及施工便道占地,本工程临时占地20010m2。工程线路地表植被划分情况见表6.2-1。三桩、警示牌占地面积比较分散且占地面积较小,待管道铺设完成设立桩牌阶段同占地村委或村民签订用地补偿协议。

6.2-1  工程线路地表植被划分情况表

线路地貌划分

平原

km

1.1

线路地表植被划分

规划交通占地

km

1.1

 

管道工程大部分临时占地是在管道开挖埋设施工过程中,由于管道施工时间较短,施工完毕后,在敷设完成后该地段土地利用大部分可恢复为原利用状态。由于管道沿线近侧(约5m)不适宜再种植深根植物,一般情况下,该地段可以种植根系不发达的草本植物,以改善景观、防止水土流失。因此从用地类型看对草地等用地有一定的影响。

工程施工不单独设置施工营地,就近依托附近村镇安排施工人员的生活和宿营。管道沿线距离附近城镇都不远,现有公路基本可以满足通行要求,故不新建永久性道路。本工程拟整修临时施工便道1km,不再新建临时施工便道。管道施工期间协调可以利用的道路,在施工车辆及设备通过时对现有路面进行保护,若在施工完成后对原有道路进行修复。因此,本项目施工便道对生态的影响很小。临时性工程占地短期内影响沿线土地的利用状况,施工结束后,随着生态补偿或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这一影响已经逐渐减小或消失。

6.2.2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影响评价

1)对生物的影响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本工程施工范围不涉及地表水,因此不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

对陆生植被的影响

经实地勘察,评价区在植被区划中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拟建项目区域属于建设用地(居住用地),且占地面积小,目前只有少量野大豆蒺藜、丝瓜、蒲公英、芦苇、狗尾草等。由于受人为干扰较重,缺少天然森林植被,植被类型较简单。管道沿线无珍稀野生植物,由于施工扰动,导致原有的植被破坏,相应减少植被的数量。但本项目施工作业面很窄,局段施工期短暂,施工期结束后随着人工恢复与补偿措施及自然演替过程,不会对植被的数量及多样性产生影响。

在管线施工过程中,开挖管沟区将底土翻出,将使土体结构几乎完全改变,挖掘区的植被全部遭到毁灭性破坏,管线两侧其它区域的植被则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以管沟为中心两侧2.5m的范围内,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有植被成分基本消失,植物的根系也受到彻底破坏;在管沟两侧2.5~5m的范围内,由于挖掘施工中各种机械、车辆和人员活动的碾压、践踏以及挖出土的堆放,造成植被的破坏较为严重;管沟两侧5~10m的范围内,由于机械、车辆和人员活动较少,对植被的破坏程度相对较轻。

以管沟为中心两侧2.5m的范围,被破坏的植被要恢复到原有的程度相对比较困难;管沟两侧2.5~5m范围内,由于表土被碾压,践踏程度重,不但会破坏地表植被,也会破坏植物的浅根系,因此,施工作业中对管沟两侧5m范围内自然植被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按照生态学理论,管道沿线的植被破坏具有暂时性,一般施工结束后而终止。根据管线所经地区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施工结束后,周围植物渐次侵入,开始进入恢复演替过程。

如果采用人工植树种草的措施恢复植被的覆盖度,比自然恢复可以加快恢复进程,一般区域2~3年可恢复草本植被,3~5年恢复灌木植被,10~15年恢复乔木植被。本工程采用复耕和人工植树种草相结合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恢复的含义并非是完全恢复原施工前的植被种类组成和相对数量比例,而只是恢复至种类组成近似,物种多样性指数值近似的状态,但仍有所降低。

对陆生生物的影响

本区动物主要为栖息于灌草丛动物群和栖息于疏林灌丛动物群,动物数量虽然不少,种类却较为简单,主要由啮齿类和小型食肉类动物组成,鸟类多为雀形目常见种。上述动物在沿线地区广泛分布。施工期间,管沟开挖、弃土堆存和植被的破坏,都会对小型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变化产生不利影响,食虫类由于弃土弃石的填埋而进行迁移,啮齿类由于植被层次的变化和施工人员抛弃事物残渣的影响,在经历一个短暂的数量降低以后,很快得以恢复甚至数量有所增加。施工期间噪声、植被破坏等环境变化都对施工区域及附近的鸟类栖息、繁殖产生直接或间接不利影响,但不同的鸟类受到的影响有所不同。噪声影响会使大部分非雀形目的鸟类受到惊扰;而雀形目鸟类受到的主要影响为由于植被破坏而失去营巢和觅食场所,尤其工程开挖及弃石方堆存破坏在该处分布密度较大的雀形鸟类的地面营巢环境。此外,扬尘与废水的排放等因素也对鸟类的分布与数量产生一定影响。上述环境因素的恶化会加大鸟类在区域生存的环境压力,迫使大多数鸟类迁往它处。施工期间对鸟类影响的正效应是施工人员丢弃的事物残渣及部分生活垃圾,使部分区域鸟类活动增加。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期间对该地区的动物的影响是明显的,但这种影响是暂时性的、轻微的,而且施工期一般只有两个月左右,施工完毕将恢复正常,不会影响其存活及种群数量。施工期结束,这种影响也随之逐渐消失。

2)物种量和生物量的变化

施工期,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范围内的少量草本植物群落被破坏,植物的物种量和生物量短时期内大幅降低。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期间对该地区的动物的影响是明显的,但这种影响是暂时性的、轻微的,而且施工期一般只有两个月左右,施工完毕将恢复正常,不会影响其存活及种群数量。施工期结束,这种影响也随之逐渐消失。

3)生物量的变化

施工期,工程占地范围内的草本植物群落将被破坏,植物的物种量和生物量短时期内将大幅降低。

工程沿线主要为拟规划交通用地1.1km。以10m施工宽度计,临时占用建设用地面积为20010m2,不占用耕地。

损失生物量占评价区现状生物量的3.13%

项目永久占用的土地非常的小,仅占6m2,且全部为建设用地(居住用地);项目绝大部分为临时占地,主要占用建设用地(居住用地)。根据调查,项目占地范围内的植物物种都是当地周边常见的普通植物,因此项目的建设对区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甚微。施工后期,由于逐步采取绿化措施,物种量和生物量会有所增加。因此施工期植物物种量和生物量是变化的,由急剧减少到逐步增加。施工结束后,沿线的生态恢复将逐渐弥补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损失。

6.2.3            水土流失

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项目沿线村镇居住地、道路、及交通安全的影响。由于建设项目管道靠近村镇,贯穿公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若不对施工场地实施水土保持防护措施,裸露的表土在降雨径流作用下,产生的大量泥沙将被携带进入此区域,从而对村镇居住地、行洪渠道和交通道路的安全造成不良影响;项目施工会造成部分区域地表裸露,破坏了原有的地表结构与生态系统,使区域生态环境失调,特别是在施工期间,将会造成满地都是黄泥水横流的景观,从而造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还可能造成其他不良影响,如破坏视觉形象和区域景观,将使视觉形象变差,景观被严重破坏;甚至影响到本身工程顺利进行。

为减少水土流失环境影响,工程应建立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从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三个方面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工程措施主要为做好土地平整工作,植物措施主要为植树种草进行植被恢复,临时措施包括表土剥离、临时档土墙或者遮挡、临时排水沟等措施。

6.2.4            景观生态影响评价

项目施工期,由于工程施工活动频繁,对作业区景观环境影响较大。由于作业区多集中于项目用地范围内,工程直接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但临时占地、施工场地及作业活动由于改变原有地貌景观,会产生视觉污染。主要表现为:

1)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项目主要位处平原地貌单元中,线路布设以地形为依托。在施工过程中,项目不会改变境内平原的基本态势;项目线路部分建成后重新填埋,不会在境内平原和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内构成一个新的地理分界线,进而改变现有的地貌单元构成;在保证地表径流通畅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不会改变现有地表径流汇水区域的基本格局,不会对区域地貌单元格局产生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来看,项目建设不会改变其沿线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体的地貌类型构成,也不会由此产生新的地貌单元,因此,不会对沿线地貌形态产生影响。

2)工程填挖作业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工程填挖作业主要指管线线路填挖及废弃渣料堆置等。工程对景观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此外,地表开挖使局部地形、地貌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进而影响土著野生动物的栖息与繁殖环境,使区域景观多样性下降。

管线的修建过程中产生一定数量的裸露边坡,对视觉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并造成水土流失。裸露的地表与沿线原有的自然景观产生明显的视觉反差。

3)临时工程对景观影响

临时工程对景观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产及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粉尘飞扬污染空气,植物枝叶积尘过多易发生灼伤或机械损伤。由于工程临时性用地多具有较好的肥力土层,容易进行复垦利用,施工结束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实现植被恢复。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有肥力的土层具有重要意义。设置的临时工程主要有管道作业带、穿越工程等。上述临时工程的修建与投入使用,无疑对周围景观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施工过程中,管道作业带等临时工程的设置影响到沿线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项目沿线农田居多,基质比较均一,由于临时施工地等斑块的出现,会改变原有景观的格局和动态。最主要的变化是这些斑块的出现会取代原来的植被斑块,破坏植被生境,改变原来斑块结构,使斑块更加破碎化。在雨水冲刷的情况下,钙质淋溶到土壤里,使土壤环境发生变化,这是影响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施工期防护措施很重要。施工结束后,通过对临时占用土地的恢复及采取绿化美化等措施,影响将基本消除,所以施工期对生态完整性的影响是暂时的。

虽然施工期临时工程对景观的影响无法避免,但也是暂时的,施工结束后,管道工程敷设在地下,进行密闭输送,运营后沿线工程扰动区域内的原有人工植被及自然植被逐渐恢复,对沿线区域景观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

6.2.5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建设期管线的建设对土壤的占压和扰动破坏。

在勘探阶段前期,勘探人员的踩踏和勘探设备的占压,其土壤影响面积和程度均较小;管道敷设阶段,如场地就地平整,对土壤的填挖均集中于建设场地内部,对场地外部影响较小。

由土地占用情况可知,多数为临时占地,临时占地在工程结束后2~3年耕作可恢复其原有使用功能。但因重型施工机械的碾压、施工人员的践踏、土体的扰动等原因,施工沿线的耕作土壤或自然土壤的理化性质、肥力水平受到一定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地表植被恢复。这种影响预计持续2~3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最终使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具体表现如下:

1)破坏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管沟开挖和回填破坏土壤的结构。尤其是土壤中的团粒结构,一旦遭到破坏,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本项目厂址主要为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土壤结构破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小。

2)混合土壤层次、改变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因地形和土壤形成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即使同一土壤剖面,表层土壤质地与底层的也截然不同。输油管道的开挖和回填,必定混合原有的土壤层次,降低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易受风蚀,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植被的恢复;本项目厂址主要为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土壤结构破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小。

3)影响土壤养分

土体构型是土壤剖面中各种土层的组合情况。不同土层的特征及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就养分而言,表土层远较心土层好,其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钾等含量高,紧实度、孔隙状况适中,适耕性强。施工对原有土体构型势必扰动,使土壤养分状况受到影响,严重者使土壤性质恶化,并波及其上生长的植被,甚至难以恢复。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管道工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与土壤的理化性状密切相关。在实行分层堆放,分层覆土的措施下,土壤中有机质将下降30~40%,土壤养分将下降30~50%,其中全氮下降43%左右,磷素下降40%,钾素下降43%,这表明即使在管道施工过程中实行分层堆放和分层覆土等保护措施,管道工程对土壤养分仍有明显的影响,事实上,在管道施工过程中,难以严格保证对表土实行分层堆放和分层覆土,因而管道施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更为明显,最后导致土地生物生产量的下降。

4)影响土壤紧实度

管道铺设后的回填,一般难以恢复原有的土壤紧实度,施工中机械碾压,人员践踏等都会影响土壤的紧实度。土层过松,易引起水土流失,土体过紧,又会影响作物生长。

5)土壤污染

施工过程中产生施工垃圾、生活垃圾以及焊渣、废弃外涂层涂料等废物。这些固体垃圾可能含有难于分解的物质,如不妥善管理,回填入土,影响土壤质量。若在农田中,会影响土壤耕作和农作物生长。另外施工过程中,各种机器设备的燃油滴漏也可能对沿线土壤造成一定的影响。

随着施工结束,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土壤质量能逐渐得到恢复。管道正常运行期间对土壤的影响较小,主要是清管排放的残渣、污水,可能对土壤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清管时只要做好回收工作,就可将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此外,类比调查表明:管道在运行期间,地表土壤温度比相邻地段高出0.5~2,蒸发量加大,土壤水分减少,冬季土表积雪提前融化,将可能形成条明显的沟带。

6)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由于上述土壤理化性质和土体构型的改变,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及其它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的栖息环境改变。评价区土壤主要为棕壤、潮土及盐土,无珍稀土壤生物,且施工带影响宽度仅16m左右,所以土壤生物的生态平衡很快会恢复。

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等。

总之,铺设管道由于会改变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状况,但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土壤质量已逐渐得到恢复。

6.2.6            农业环境影响评价

1)施工作业带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管线所占用施工作业带与局地自然地理条件较为相似,主要为建设用地(居住用地),不占用的农田。因此不会对农业造成影响。

2)临时占地的影响及合理性分析

第一,施工场地及施工营地尽量选择在设计路线占地范围内,尽量减少占地。

第二,施工场地尽量选用荒地和劣质的土地,远离村庄、学校等敏感目标,一般选在处于上述敏感目标下风向200m以外;远离河道,以减少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第三,工程结束后,对施工场地进行地表清理,清除硬化混凝土,堆放于指定建筑垃圾堆场,同时做好水土保持,进行土壤改良后,恢复为原有土地类型等。

3)施工期对农灌水体、土壤和农作物的影响

管线的开挖易造成两侧农田的冲刷及沿线灌溉沟渠淤积,特别是管线施工中的石灰土路基垫层施工中,如遇暴雨可能将石灰等冲入沿线灌溉水体和农田;施工材料如果不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也可能会被风吹或者被雨水冲入附近水体和农田;粉状施工材料运输过程中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也会被风吹到沿线的农田。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沿线水体和土壤产生影响。特别是石灰和水泥等材料一旦进入水体会改变水体pH值,进入土壤会使土壤板结,造成土壤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产量与质量。

管线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落到农作物的叶片上,聚集到一定厚度时会影响其光合作用,特别是在作物的扬花期,会影响到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但若遇降雨即可把叶片上的尘土冲洗掉,因此,扬尘的影响主要在旱季。

项目管线施工要编制雨季施工实施计划,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同时对物料堆场采取临时防风、防雨措施,对施工运输车辆采取遮挡措施,尽量避免施工期对农田土壤和灌溉水体的影响。

4)管道施工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影响

本项目不破坏现有渠道,不改变水体水文和水质状况,原有水利设施不会受其影响。

6.3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6.3.1            土地利用影响评价

本工程永久占地面积为6m2,全部为建设用地(居住用地)。项目建成后,临时占用的土地将恢复为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评价区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基本保持不变。

6.3.2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影响评价

1)对沿线植被的影响

项目永久占地为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占地面积较少,仅占6m2,故不会对当地的气候、降水等产生较大的影响。

运行期正常情况下,管道所经地处于正常状态,地表植被、农作物生长逐渐恢复正常。据类比调查分析,管道完工2~3年,在地下敷设管道的区域,地表植被恢复较好,景观破坏程度较低。这证明管道输送对生态环境影响较轻,影响范围较小,是一种清洁的运输方式。因此可以认为,正常输油过程中,管道对地表植被基本无不良影响。

运行期正常情况下,施工期被切断的动物通道恢复正常,管道所经地区地表植被、农作物生长也基本恢复正常。

2)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分析

运营期,由于管线埋设于地下,同时,由于蛇、蜥蜴、鼠、猫头鹰、喜鹊、野兔等动物对外环境的适应性,在运营初期,动物对外环境的适应性使它们逐步接近或回到其原有的生活环境,种群结构基本没有变化;运营期,管线不会对其迁移产生明显的影响。

项目沿线现场调查时没有发现国家和省级珍稀濒危动物物种存在,因此,不涉及对沿线珍稀濒危动物的影响问题。

事故状况下,管线发生大量原油泄漏,近距离内对动物和人群有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在没有火源的情况下,若发生泄漏对周围农田、土壤、湿地、水环境及野生生物栖息地等都可能造成影响;若在有火源的情况下,原油泄漏会引起爆炸、火灾事件,地表植被将受到危害,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偶发事故引起的危害很大,应从各个环节加以控制,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详细分析见事故风险分析篇章。

发生事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进行抢维修过程中时,主要表现对植被的破坏、对土壤的扰动。但一般发生事故的概率很低,即使发生事故,影响也是局部的,且持续时间短。

6.3.3            水土流失影响评价

正常运营情况下,不会造成水土流失。

6.3.4            景观生态影响评价

本工程路线较短,管线均埋设在地下,不会切割地表原有的景观面貌,不会使地表空间的连续性和自然性被破坏。地表主要设置标志桩、警示牌、警示带和测试桩等与周围绿意盎然的颜色,有一定视觉冲突;其地表设施在空间结构上给人一定压抑感,与周围农田、林地形成一定的对比。可见,本项目的建设对周围的景观有一定影响,但总体来说与原有景观相比,本工程对周围景观影响不大。

6.3.5            农业经济影响评价

项目沿线临时占地、永久占地均为建设用地(居住用地),目前只有少量草本植物,施工期结束后仍保持原有的植被覆盖率。本工程的建设对区域的气象条件,如湿度、温度、地表蒸发量等因素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本区域的降水条件仍会保持原有特征,农田原来利用河渠和河流灌溉的方式也不会受到影响,原有的日照条件也不可能因管线的建设而发生改变,因此征用农田的亩产量基本不会受到本工程的影响。同时,这些经济损失将会通过管线建设所带来的其他效应所弥补。

从总体上看,该项目占地对沿线农业经济影响很小。因此,项目建设会对当地的农业经济造成损失很小。它既不会改变寿光市的土地利用现状格局,也不会改变寿光市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比例和地位。

6.4  小结

1)土地利用评价

施工期,评价区工程占地范围内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将不发生根本变化,项目所在土地类型为建设用地设用地,永久征地6m2,一般线路临时占地20010m2

运营期,输油管道工程永久占地为0.0006hm2,全部为建设用地(居住用地),目前仅有少量草本植物,临时占地恢复为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评价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基本不发生变化。

2)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评价

施工期,工程占地范围内的少量草本植物被去除,这部分破坏的植被分布范围集中,导致占地范围内的植被覆盖率、植物物种量和生物量短时期内大幅降低,占评价区现有总生物量的3.13%

项目占地范围内的植物物种都是当地周边常见的普通植物,因此项目的建设对区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甚微。施工后期,由于逐步采取绿化措施,物种量和生物量会有所增加。因此施工期植物物种量和生物量是变化的,由急剧减少到逐步增加。施工结束后,沿线的生态恢复将逐渐弥补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损失。

3)水土流失评价

建设期工程扰动地表面积为20016m2。本项目建设损坏水土保持设施为建设用地(居住用地)。

4)景观评价

施工期,本项目所在场址为建设用地,目前有少量草本植物,本工程建设不会对景观性质发生改变,景观异质性无变化。

运营期,由于临时占地均已得到生态恢复,将使本工程沿线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得以缓解,但从生态完整性指标的角度分析,由于管线工程永久占地属于建设用地,因此管线工程建设不会对沿线生态完整性产生明显影响。

5)农业影响评价

项目沿线临时占地、永久占地均为建设用地,目前只有少量草本植物,施工期结束后仍保持原有的植被覆盖率。该项目占地对沿线农业经济影响很小。因此,项目建设会对当地的农业经济造成损失很小。它既不会改变寿光市的土地利用现状格局,也不会改变寿光市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比例和地位。

 


 

第 7 章   污染防治措施经济技术论证

7.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7.1.1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48号)、《潍坊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技术导则》、《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3-2007)的规定,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建立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采取遮盖、围挡、密闭、喷洒、冲洗、绿化等防尘措施,施工工地内车行道路应当采取硬化等降尘措施,裸露地面应当铺设礁渣、细石或者其他功能相当的材料,或者采取覆盖防尘布或者防尘网等措施,保持施工场所和周围环境的清洁。

进行管线和道路施工除符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对回填的沟槽,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禁止工程施工单位从高处向下倾倒或者抛洒各类散装物料和建筑垃圾。

在城镇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保持车容整洁,不得带泥带灰上路。

运输砂石、渣土、土方、垃圾等物料的车辆应当采取蓬盖、密闭等措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物料遗撒或者泄漏而产生扬尘污染。

根据以上规定,结合拟建项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控制施工期扬尘污染:

1)设置施工标志牌

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的规定设置现场平面布置图、工程概况牌、安全生产牌、消防保卫牌、文明施工牌、环境保护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等。

2)围挡、围栏及防溢座的设置

施工期间,边界应设置高度35米以上的围挡;以上围挡高度可视地方管理要求适当增加。围挡底端应设置防溢座,围挡之间以及围挡与防溢座之间无缝隙。

3)土方工程防尘措施

土方工程包括土的开挖、运输和填筑等施工过程,有时还需进行排水、降水、土壁支撑等准备工作。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应辅以洒水压尘,尽量缩短起尘操作时间。遇到四级或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同时作业处覆以防尘网。

4)建筑材料的防尘管理措施

施工过程中使用水泥、石灰、砂石、涂料、铺装材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密闭存储;设置围挡或堆砌围墙;采用防尘布苫盖;其他有效的防尘措施。

5)建筑垃圾的防尘管理措施

施工工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若在工地内堆置超过一周的,则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防止风蚀起尘及水蚀迁移:覆盖防尘布、防尘网;定期喷洒抑尘剂;定期喷水压尘;其他有效的防尘措施。

6)设置洗车平台,完善排水设施,防止泥土粘带

7)进出工地的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的防尘措施

进出工地的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应尽可能采用密闭车斗,并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

8)施工工地道路防尘措施

施工期间,施工工地内及工地出口至铺装道路间的车行道路,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并保持路面清洁,防止机动车扬尘:铺设钢板;铺设水泥混凝土;铺设沥青混凝土;铺设用礁渣、细石或其它功能相当的材料等,并辅以洒水、喷洒抑尘剂等措施。其他有效的防尘措施。

9)施工工地道路积尘清洁措施

可采用吸尘或水冲洗的方法清洁施工工地道路积尘,不得在未实施洒水等抑尘措施情况下进行直接清扫。

10)工地周围环境的保洁

施工单位保洁责任区的范围应根据施工扬尘影响情况确定,一般设在施工工地周围20 米范围内。

7.1.2            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在施工作业中产生生活污水和管道安装完后试压排放的废水。

1)施工生活污水

工程沿线村庄较多,施工条件较好,均有村庄分布。根据以往管道施工经验,施工队伍吃住尽量依托当地民宅、旅馆或饭店,生活污水处理可依托当地沿线城镇的水处理设施。若无现有处理设施可依托,则采用移动厕所或临时厕所进行统一收集后处理。

2)清管试压水

试压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经收集、沉淀、过滤后可以用于洒水降尘和绿化,或排入周边沟渠。

7.1.3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和运营初期,应结合管道线路沿线的地下水监控点,对管线施工对地下水水位及水质变化情况进行监督性监测。

7.1.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噪声源主要来自施工作业机械,如挖掘机、电焊机等,其强度在85105dB(A)。施工期拟采取如下噪声防治措施:

1)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同时加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其良好的工况,以便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

2)在居民区附近施工时严格执行当地政府控制规定,特别是居民区,严禁在晚上10时至次日6时进行高噪声施工,夜间施工应向当地环保部门申请,批准后才能根据规定施工。

3)在施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提高操作水平,与周围居民做好沟通工作,大型穿越工程及敏感点较多处等噪声敏感路段应设置隔声围护,以减少对敏感点的影响,防止发生噪声扰民现象。

4)运输车辆经过沿线居民区时应尽可能减少鸣号,尤其是在晚间和午休时间。

5)合理布局施工现场,避免在同一地点安排大量动力机械设备,以免局部噪声声级过高。

7.1.5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本项目施工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废弃包装、纸屑等,产生量按照每人0.5kg/d计算,工期60天计,则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9t,统一收集后,依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置。

  施工弃土

本项目产生的土石方主要是管道开挖和回填后产生的剩余弃土石方和废渣。剩余弃土石方和废渣覆土利用,若有剩余由施工单位拉运并负责处置。

施工废料

施工废料主要包括焊接作业中产生废焊条、防腐作业中产生的废防腐材料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混凝土等。根据类比调查,施工废料的产生量按0.2t/km估算,本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施工废料量约为0.22t。废料依托当地环卫部门有偿清运。施工期现有废弃输油管线属于危险废物,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7.1.6            社会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过程中应做到安全、文明施工,尽量避免影响当地正常的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

7.1.7            水土流失防治

1.1.1.2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的通知》([2013]188 号文〕和《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发布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通告》(鲁水保字[2016]1 号),工程全线不涉及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治理区,管道所在地肥城市桃园镇属山东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确定该项目经过地执行建设类项目二级标准。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提出的要求,结核本项目工程开发的实际情况,确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的总目标为预防、恢复、治理、改善四个层面。即预防各分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对造成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尽可能地恢复,难以恢复的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实现项目区范围内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良性循环,提高区域内抗灾减灾能力,从而保障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1.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标志桩

工程措施:表土剥离及回填、土地整治工程。

2)管道作业带区

工程措施:表土剥离及回填、土地整治工程。

植物措施:对管道经过的区域等进行植被恢复绿化。

临时措施:将管沟开挖土方及表土临时堆存,土体四周填土草袋拦挡、表面防尘网覆盖。

3)穿越区

工程措施:主体设计表土剥离及回填,新增水土保持措施为土地整治工程。

7.1.8            生态保护措施

本项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运行期的影响是很轻微的,且在采取必要的生态恢复与补偿措施后,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本上是可逆的。因此,针对工程可能造成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制定相应的减缓、避免或补偿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7.2  施工期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7.2.1            水土流失防治

施工期整个地表绝大部分处于裸露状态,再加上施工期排水系统的不完善,地表径流肆意冲刷施工面和堆放的土石料,临时堆放的土方因其结构疏松,空隙度大,在雨滴击打和水流的冲刷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施工期的生态保护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防治。

7.2.2            景观协调措施

为了减少对主要景观保护目标的不利影响,建议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施工场地布设在距路线较近且植被稀疏的荒地,施工营地租用现有的房屋或废弃的场地,减小对环境的扰动,尽量避免在耕地设置施工场地而产生新的环境污染,严格执行复垦整治措施。

2)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禁止随意弃置生活和生产废弃物。建材临时堆放场、弃渣场,严格监督在规定区域内作业,禁止乱取乱弃而污染景观环境;工程完工后,及时清理料场及施工营地等场地内的油污和垃圾,平整地面,尽量恢复原有地貌和植被,使工程建设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和谐。

7.2.3            其它措施

1)在管道建设施工期,采取尽量少占地、少破坏植被的原则,尽量缩小施工范围,各种施工活动严格控制在施工区域内,并将临时占地面积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免造成土壤与植被的不必要破坏,将管道建设对现有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对于施工过程中破坏的植被,制定补偿措施,进行补偿。对于临时占地,竣工后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工作。在开挖地表土壤时,执行分层挖开、分层回填的操作规范。管沟开挖时将表土与底层土分别堆放,回填时也分层回填,尽可能保持农田原有的土壤环境,以恢复植被。为了尽快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施工结束后,增施肥料,施肥时把有机肥和化肥结合使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恢复土壤团粒结构,减轻对土壤的压实效应,从而改良土壤结构及理化性质,同时加强灌溉,以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在农田施工中回填时,还要留足适宜的堆积层,防止因河水、径流造成地表塌陷和水土流失。回填后剩余的弃土平铺在田间或修田埂、渠埂,不能随意丢弃。

2)强化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和加强施工队伍职工环境教育,规范施工人员行为。在施工期间,为保证施工质量,由质量监理部门派人进行监督;为保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落实,建立环境监理制度。教育职工爱护环境,保护施工场所周围的一草一木,不随意摘花折木和砍伐、破坏施工带以外的作物和树木。

3)施工的组织安排工作要得当,减轻损失。根据当地农业活动特点组织施工,减轻对农业生产破坏造成的损失。施工期选择在一季作物生长期间完成,不占用两季作物的生长时间。

7.3  营运期生态保护措施

项目所经区域土壤类型主要为棕壤、潮土及盐土,大部分土壤质地适中,土体构型良好,土壤蓄水和通气孔隙比例较协调,大部分土壤通水透气性能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高于全省水平,其它养分含量与全省平均值相近。

由于管道施工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因此土壤抚育应多使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腐殖酸有机肥能改良、活化、营养土壤,使板结的土壤恢复生机。对该区域土壤应测土配方施肥,适量使用氮、磷、钾肥,使土壤养分全面而均衡。

7.4  环保对策措施汇总

根据前文叙述,工程污染防治对策措施汇总见表7.4-1

7.4-1  污染防治对策措施一览表

因素

污染防治对策

环境空气

1.根据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在距离居民点较近段,施工现场设围栏或部分围栏,以减少施工扬尘扩散范围。

2.应避免大风时节施工,尽可能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地表裸露的时间,遇到大风天气时,应避免进行挖掘、回填等大土方量作业或采取喷水抑尘措施。

3.采用封闭式运输,并加强施工道路的洒水清扫,减少扬尘产生。

4.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采用土工布围护,可减少扬尘产生。

5.运输车辆、推土机、挖掘机等在进入施工区时应减速行驶,同时,做好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使其正常运行。

地表水环境

1.管道沿线生活污水处理尽量依托当地设施,若无现有处理设施可依托,则采取移动厕所或临时厕所进行统一收集后处理。

2.试压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经收集、沉淀、过滤后可以直接用于下一管道试压重复利用,最终排放的试压废水经沉淀后可以用于洒水降尘及和绿化,不外排

地下水环境

施工期和运营初期,应结合管道线路沿线的地下水监控点,对管线施工对地下水水位及水质变化情况进行监督性监测。

声环境

1.选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运输车辆经过居民区时减缓行驶速度;靠近村庄施工时,应加强管理,以减少施工噪声对居民的直接影响。

2.在居民区附近施工时严格执行当地政府控制规定,特别是居民区,尽可能避免在晚上10时至次日6时进行高噪声施工,夜间施工应向环保部门申请,批准后才能根据规定施工。

3.在施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提高操作水平,与周围居民做好沟通工作,敏感点较多处应设置隔声围护,以减少对敏感点的影响,防止发生噪声扰民现象。

固体废物

1. 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定期清运至垃圾中转中心或生活垃圾填埋场。

2. 旧管道由施工总承包商进行处置。

3. 旧管道残油拟采用油罐车运至大港输油站处理。

社会环境

1.施工过程中应做到安全、文明施工,尽量避免影响当地正常的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

2.对于工程临时占用而损坏的农作物及林木,建设单位会按照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政策和补偿标准,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3.施工期建设单位应就线路穿越方案与沿线地方水利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协商解决,将工程建设对沿线区域农田水利设施的不利影响控制到最小。

7.5  环保投资

根据《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H/T3024-2017)中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投资计算方法为:凡为防止污染、保护环境所设的装置、设备和设施,其投资应全部计入环境保护投资;生产需要又为环境保护服务的设施,其投资应按不同的比例部分计入环境保护投资;某些特殊的环境保护设施,其投资可按实际计入。本项目总投资967万元,环保投资按不同的比例部分计算为193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9.96%

 


 

第 8 章        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8.1  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8.1.1            《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

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第56条规定,输油管道不得通过城市水源区、工厂、飞机场、火车站、海()港码头、军事设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输油管道受条件限制必须通过时,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输油管道应避开滑坡、崩塌、沉陷、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质区、矿产资源区、严重危及管道安全的地震区。当受条件限制必须通过时,应采取防护措施并选择合适位置,缩小通过距离。输油管道同地面建()筑物的最小间距要求按照规范《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2003)要求执行。

拟建工程不位于城市水源区、工厂、飞机场、火车站、海()港码头、军事设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工程一般线路临时占地20010m2,施工结束后进行场地恢复,不会对用地性质产生明显影响。项目选址符合《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拟建工程在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位置见图8-1,拟建工程与寿光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位置关系见图3-7

8.1.2            南水北调规划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境内全长487km,经韩庄运河进入南四湖、梁济运河、东平湖,在位山闸穿黄河(隧道),接小运河至临清后分为二支,一支立交穿过卫运河,经临吴渠在吴桥城北入南运河,为河北、天津输水。另一支入七一河、六五河,在武城入大屯水库。干线汇水区域包括东平湖流域、南四湖流域及海河流域一部分,涉及枣庄、济宁、菏泽、泰安、莱芜、聊城、德州、临沂和淄博9市。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调水水质的要求,将沿线区域划分为三级保护区:核心保护区是指输水干线大堤或者设计洪水位淹没线以内的区域;重点保护区是指核心保护区向外延伸十五公里的汇水区域;一般保护区是指除核心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以外的其他汇水区域。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沿线区域内的水污染物排放,应当按照《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执行。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制定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预案,并报当地环境保护、公安、水利、渔业、安全监督等部门备案。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应当严格执行禁止与限制开发建设的产业名录,并优先安排无污染或者污染轻的项目。能够做到达标排放但仍对调水水质产生明显影响的造纸、酒精、化工、淀粉、印染等生产企业,应当对其排放的废水实施资源化处理。

本项目运营过程中无废水外排。因此,本项目不与南水北调规划相违背。见图4-1 本项目所在水系与南水北调工程关系图。

8.2  建设条件可行性分析

本工程建设地点均为山东省寿光市,线路全长1.1km,输送介质为原油,设计压力6.0MPa。全线无线路截断阀室。采用D711×10.3mm L415M直缝埋弧焊钢管。管道沿线乡规划级道路穿越2处;无河流穿越工程。

管线涉及水源地已通过穿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专章进行充分论证,管线无文物覆压;管线避开了较大河流等敏感水体,对周围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管线路由不涉及拆迁,社会敏感性低;管线路由距离城市发展区域较远,均穿越较偏远乡镇,管道的通过性较好;管道进行了良好的防腐,因此正常工况下,管道的运营不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影响。施工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项目对评价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负面影响是可逆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评价区生态系统可以逐渐恢复。综上所述,管道的选线是合理的。

8.3  环保可行性分析

8.3.1            环境空气影响

施工过程中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产生源有:施工开挖产生的扬尘;施工建筑材料的装卸、运输、堆砌过程以及开挖弃土的堆砌、运输过程中造成扬起和洒落;以及各类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此外,管道投产前需要进行清管(或吹扫)、试压、空气置换等,会排放含有少量泥沙、焊烟等颗粒物的空气。采取切实措施后环境影响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本工程管道运营期采用密闭输送工艺,正常情况下无废气产生。

8.3.2            地表水环境影响

施工期废水主要是来自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以及清管试压排水。工程的建设施工周期较,本项目沿线距离村庄较近,不在项目场地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人员食宿依托沿线城镇或村庄解决。共产生72m3生活污水。由于工程线路较短,且距离村庄较近,可依托村镇现有的化粪池等处理设施进行处置。因此施工期生活污水对环境影响较小。由于试压水质为无腐蚀性洁净水,并且管道在焊接前均需经过人工擦拭,只要施工单位严格执行规范,试压排出的水只含有少量的泥沙、焊渣等杂质,可经过沉淀后可就近排到项目东侧的排污河,试压排水对外环境影响很小。

正常工况下,由于管线是全封闭输送工艺,且本工程不穿越河流,输送的油品不会与河流水体之间发生联系,采用防腐层和阴极保护联合方式,如不发生泄漏事故,正常运营期对周围河流不会造成影响,对周边水环境基本无影响。

8.3.3            地下水环境影响

施工期,在正常工况下,如果是管线等可视场所发生硬化面破损,即使有物料或污水等泄漏,按目前石油化工的管理规范,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不可能任由物料或污水漫流渗漏,而对于泄漏初期短时间物料暴露而污染的少量土壤,则会尽快通过挖出进行处置,不会任其渗入地下水。正常工况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

运营期,在非正常工况下,管道破损发生泄漏会对包气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潜水含水层造成的影响。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在预测期内,污染物渗漏对潜水含水层造成污染,并出现局部超标现象。污染物在非正常工况下对敏感点不会产生超标现象,且评价区无地下水水源地分布,但是仍需要对管道进行长期地下水水质监测,一旦发现监测井出现异常,由建设单位负责地下水污染治理等措施。

8.3.4            声环境影响

施工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会噪声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施工噪声影响,管道工程两侧200m内分布有敏感点的工段应禁止在夜间及午间等居民休息时间进行施工,必须要连续作业的应提前向环保部门进行申报,并及时向周边居民告示,同时应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加强与周边村镇及居民的沟通,取得居民的理解;其余管段也应落实相应污染防治措施,并尽量避免在夜间进行高噪声作业。管道工程相对每一个敏感点临近的管段施工时间较短,其噪声影响是暂时性的,施工结束后,上述影响也将随之消失。

8.3.5            固体废物影响

本项目施工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废弃包装、纸屑等,产生量为0.9t,统一收集后,依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本项目产生的土石方主要是管道开挖和回填后产生的剩余弃土石方和废渣。弃土方、弃渣用于管道两侧田埂修整、低凹地平整,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本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施工废料量约为0.22t,废料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有偿清运。废弃输油管线属于危险废物,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8.3.6            环境风险影响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本工程不构成重大危险源。本项目潜在的环境风险主要有原油泄漏及泄漏引起的火灾及爆炸等。建设单位应严格落实环评提出的风险防范措施并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本项目建设的环境风险可以控制在当地环境能接受的范围。

8.3.7            生态环境影响

本工程线路总长度1.1km。线路工程永久占地包括三桩、警示牌占地,每个占地按1m2,本工程线路永久占地6m2。本工程线路临时占地包括线路作业带占地、堆管场地占地以及施工便道占地,本工程临时占地20010m2

管道工程大部分临时占地是在管道开挖埋设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工程施工不单独设置施工营地,不新建永久性道路。本项目施工便道对生态的影响很小。临时性工程占地短期内影响沿线土地的利用状况,施工结束后,随着生态补偿或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这一影响已经逐渐减小或消失。

由于施工扰动,导致原有的植被破坏,相应减少植被的数量。但本项目施工作业面很窄,施工期短暂,施工期结束后随着人工恢复与补偿措施及自然演替过程,不会对植被的数量及多样性产生较大影响。管道沿线的植被破坏具有暂时性,一般施工结束后而终止。工程施工期间对该地区的动物的影响是明显的,但这种影响是暂时性的、轻微的,而且施工期一般只有三个月左右,施工完毕将恢复正常,不会影响其存活及种群数量。施工期结束,这种影响也随之逐渐消失。

虽然施工期临时工程对景观的影响无法避免,但也是暂时的,施工结束后,管道工程敷设在地下,进行密闭输送,运营后沿线工程扰动区域内的原有人工植被及自然植被逐渐恢复,对沿线区域景观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

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建设期管线的建设对土壤的占压和扰动破坏。铺设管道会改变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状况,但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土壤质量可逐渐得到恢复。

本工程整个建设期内可能造成土壤流失,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为管道区,工程施工期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时段。通过对拟建项目沿线进行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将逐步恢复至原有水平,大大减少土壤流失量。项目在施工作业带作业时禁止在施工作业带场地四处乱挖;地面基本保持平整;根据施工作业带所处地形和挖深,采取相应措施减小水土流失。

8.4  小结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在确保环保措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该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对环境影响较小,从规划符合性、周围便利条件、经济、环保、风险及安全防护距离等方面来看,项目选址基本合理。


 

第 9 章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9.1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工程建设必将会对管道沿线的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在对工程进行效益分析时,不仅要考虑工程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也要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分析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9.1.1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为原油管道工程,以服务社会为主要目的,除产生的一定的经济效益外,大部分为难以量化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

1)可保障原油及时、安全供应的需要。汽车与火车运输不仅成本高,而且运输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受气候、交通状况制约大,事故发生率较高,不能够保障原油的有效供应,容易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本工程的建设,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运输的安全性,减少原油损失及损耗,节约能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本工程的建设,不但可以解决好原油的运输问题,而且有利于缓解公路的运输紧张状况,所释放的公路运力有利于增加其他原材料的运输量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工程建成实施后,对依托站场所在地区居民收入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经分析预测当地居民收入将会提高,主要是由于带动了运输业、服务业、原油物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当地居民收入的提高。

4)项目建成实施后,尤其是施工期间大量施工人员的进场,食品需求和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耗均从当地购买,需要增加服务网点,为当地居民增加了社会服务容量,所在地区消费水平预计将会有所提高。

9.1.2            环境损益分析

9.1.2.1环境损失分析

管道施工对陆域生态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农业生态一次性损失和恢复性损失、林业损失、种植业损失。临时占用土地资源施工结束后基本上可以恢复使用、生态影响周期短。本项目建设虽然对社会、生态等有一定影响,可以通过经济补偿方式来弥补。

运营期管道采用密闭输送工艺,正常工况下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根据《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规定,管道两侧各5m内禁止种植深根性植物,管道保护带会造成经济林、生态林的永久性损失,且限制了土地的种植结构。

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管道施工建设需要临时占用一定面积土地,扰动土壤,破坏地表植被,并因此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损失。

9.1.2.2环境效益分析

1)减少由于运输带来的环境污染

管道输送是一种安全、稳定、高效的运送方式。由于原油采用管道密闭输送,运输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利用煤炭或者石油,需要车船运输,运输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大气污染物,如汽车尾气、二次扬尘。因此,利用管道避免了运输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2)节省因交通运输而污染大气的治理费

由于运输方式的改变,减少了交通工具运输过程中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从而节省因此带来的排污治理费。

3)降低由环境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进而减少治疗疾病所花的医疗费和误工费。

根据国内外统计资料介绍,环境空气污染可导致的疾病主要有慢性气管炎、哮喘、肺癌等。采用管道运输原油可减少交通运输排污,空气污染减轻,由此引发的发病率降低,因而相应减少治疗的医疗费及误工费。

9.2  小结

从长远角度考虑,本工程有利于环境质量改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同时社会效益明显。对于本项目在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考虑较为全面,采取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于减轻工程建设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本工程实施后,产生的环境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第 10 章           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

10.1           环境管理与信息公开

10.1.1        环境管理目的

按照三同时制度的指导思想,在项目完成后,必须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使各种污染物的排放达到国家有关排放标准要求,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社会环境质量,使企业得以最优化发展。为此,本项目应当配备专门的环境管理及监测机构,并确定相应的职责,制定监测计划。

10.1.2        机构设置

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公司拟设置专门的环境管理和监测机构,以对厂内的污染源和其它有关环境问题进行管理和监测。根据拟建项目的规模和特点,应设置环保科,下设环境管理人员2~3名,负责环境管理、厂内各污染项目监测及监测数据的统计和整理工作,以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

10.1.3        机构职责

1)项目施工阶段,保证环保设施的三同时的实施及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

2)负责制定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污染事故的防止和应急措施以及生产安全条例,并监督检查这些制度和措施的执行情况;

3)确定本公司的环境目标,对各车间、部门及操作岗位进行监督与考核;

4)建立环保档案,包括环评报告、环保工程验收报告、污染源监测报告、环保设备及运行记录以及其它环境统计资料;

5)收集与管理有关污染和排放标准、环保法规、环保技术资料;

6)搞好环保设施与生产主体设备的协调管理,使污染防治设施的配备与生产主体设备相适应,并与主体设备同时运行及检修,污染防治设施出现故障时,环境管理机构应立即与生产部门共同采取措施,严防污染扩大,并负责污染事故的处理;

7)直接管理或协调项目的日常环境监测事宜,负责处理解决环境污染和扰民的投诉;

8)组织职工的环保教育,搞好环境宣传;

9)定期编制企业的环境报表和年度环境保护工作报告,提交给上级和当地环境主管部门。

10.1.4        信息公开

根据《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1号),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指定机构负责本单位环境信息公开日常工作。

10.2           施工期环境管理与环境监理

10.2.1        施工环境管理

1)管理体系

工程施工管理组成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在内的三级管理体系,并由工程设计单位进行配合。

建设单位在工程施工承发包工作中,应将环保工程摆在主体工程同等的地位,环保工程质量、工期及与之相关的施工单位资质、能力都将作为重要的发包条件;及时掌握工程施工环保动态,定期检查和总结工程环保措施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确保环保工程的进度要求;建设单位应协调各施工单位关系,消除可能存在环保项目遗漏和缺口,当出现重大环保问题或环境纠纷时,应积极组织力量解决,并协助施工单位处理好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公众三废相互利益的关系。

监理单位应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保工程设计文件及施工合同中规定执行的各项环保措施作为监理工作重要内容,对建设项目的各项环保工程进行质量把关,监督施工单位落实施工中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

施工单位应加强自身的环境管理,须配备经过相关培训且具备一定能力和资质的专、兼职环保管理人员,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力。

2)监督体系

本项目施工期由潍坊市环保局、寿光市环保局分级实施监督,同时寿光市水利、交通、环卫、银行、审计、司法等部门是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环境管理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中,应包括施工期环境保护条款,含施工期间环境污染控制、污染物排放管理、施工人员环保教育及相关奖惩条款。

施工单位应加强驻地和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做到组织计划严谨,文明施工;施工现场、驻地及临时设施,应加强环境管理,妥善处置施工三废;认真落实各项补偿措施,做好工程各项环保设施的施工监理与验收,保证环保工程质量,做到环保工程三同时

10.2.2        环境监理

为加强基层环境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执法力量,根据环保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2]5 号)以及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开展部分重点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工作的通知》(鲁环发[2010]114),为了配合相关部门对工程的环境监理工作,本项目拟增设立环境监理协调员一名,由环保科人员兼职。其主要职责包括:

1)贯彻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

2)依据主管环境保护部门的委托协助环境监理部门依法对拟建项目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并及时将处理意见反馈给企业领导;

3)协助环境监理部门征收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等超标排污费;

4)协助参与环境污染事故、纠纷的调查处理;

5)协助污染治理项目年度计划的编制,配合该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10.3           运营期环境管理

10.3.1        环境管理制度

项目运营阶段,企业应以相关环保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通过对项目前后的环境审核,设定环境方针,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设计环境方案,以达到清洁生产的良好效果,求得环境长远持久发展。应建立内部环境审核制度、清洁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环境目标和指标制度、内部环境管理监督检查制度。

10.3.2        环境管理任务

1)项目进入运营期,应有环保部门、建设单位共同参与验收,检查环保设施是否按三同时进行;

2)严格执行各项生产及环境管理制度,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3)按照监测计划定期组织进行全厂内的污染源监测,对不达标环保措施及时处理;

4)加强环保设施的管理,定期检查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排除故障,保证环保设施正常运转;

5)加强场区的绿化管理,保证绿化面积达标;

6)重视群众监督作用,提高企业职工环保意识,鼓励职工及外部人员对生产状况提出意见,并通过积极吸收宝贵意见,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10.3.3        环境监测任务

1)定期监测排放污染物是否符合国家或省、市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定期监测可能受本项目影响的环境敏感点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2)完成监测计划,建立环境监测数据统计档案和填报环境报告,搞好监测仪器的保养及校验。

3)分析所排污染物的变化规律,为改进污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4)对已有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运行进行监督,提供运行数据。

5)制定环境保护紧急情况处理措施及预案,负责启动和实施。

10.4           环保设施验收

环保科人员在施工不同工作阶段对重要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实施旁站监理制度,确保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得到落实,运营期主体工程及环保设施建设满足三同时要求,以减小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10.5           环境监测计划

工程建成投产后,正常情况下无污染物排放。

由于本工程施工期短,整个施工作业时间约1个月内可完工。管道运营后,正常情况下无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产生。因此,环境监测计划主要针对管道发生漏油事故时,对周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进行事故性监测。

10.5-1  运行期环境监测计划

序号

监测对象

监测点位

监测因子

监测频率

控制目标

1

环境空气

事故处上、下风向等23个监测点

NO2SO2、非甲烷总烃

事故处理前后

污染消除

2

土壤

事故处农田区域

石油类

事故处理前后

污染消除

3

地表水

油品进入河流处及上游100m、下游500m

石油类

事故处理前后

污染消除

4

地下水

输油管道周围及地下水流向下游

石油类

事故处理前后

污染消除

5

环境管理

全管线

环境隐患排查

每季一次大检查

消除隐患

10.5.1        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1.1.4    建立质量体系

建设单位建立环保科,梳理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样品分析、监测结果报出、样品留存、相关记录的保存等监测的各个环节,为保证监测工作质量应制定的工作流程、管理措施与监督措施,建立自行监测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应包括对以下内容的具体描述:监测机构,人员,出具监测数据所需仪器设备,监测辅助设施和实验室环境,监测方法技术能力验证,监测活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等。

如需委托其它有资质的检(监)测机构代开展自行监测,则不用建立监测质量体系,但应对检(监)测机构的资质进行确认。

1.1.1.5    监测设施和环境

根据仪器使用说明书、监测方法和规范等的要求,配备必要的如除湿机、空调、干湿度温度计等辅助设施,以使监测工作场所条件得到有效控制。

1.1.1.6    监测仪器设备和实验试剂

应配备数量充足、技术指标符合相关监测方法要求的各类监测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和实验试剂。

监测仪器性能应符合相应方法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根据仪器性能实施自校准或者检定/ 校准、运行和维护、定期检查。

标准物质、试剂、耗材的购买和使用情况应建立台账予以记录。

1.1.1.7    监测方法技术能力验证

应组织监测人员按照其所承担监测指标的方法步骤开展实验活动,测试方法的检出浓度、校准(工作)曲线的相关性、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指标,实验结果满足方法相应的规定以后,方可确认该人员实际操作技能满足工作需求,能够承担测试工作。

1.1.1.8    监测质量控制

编制监测工作质量控制计划,选择与监测活动类型和工作量相适应的质控方法,包括使用标准物质、采用空白试验、平行样测定、加标回收率测定等,定期进行质控数据分析。

1.1.1.9    监测质量保证

按照监测方法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监测活动,若存在相关标准规定不明确但又影响监测数据质量的活动,可编写《作业指导书》予以明确。

编制工作流程等相关技术规定,规定任务下达和实施,分析用仪器设备购买、验收、维护和维修,监测结果的审核签发、监测结果录入发布等工作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监测各环节无缝衔接。

设计记录表格,对监测过程的关键信息予以记录并存档。

定期对自行监测工作开展的时效性、自行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管理部门检查结论和公众对自行监测数据的反馈等情况进行评估,识别自行监测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管理部门执法监测与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不一致的,以管理部门执法监测结果为准,作为判断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自动监测设施是否正常运行的依据。

10.5.2        信息记录和报告

10.5.2.1信息记录

1)手工监测的记录

采样记录:采样日期、采样时间、采样点位、混合取样的样品数量、采样器名称、采样人姓名等。

样品保存和交接:样品保存方式、样品传输交接记录。

样品分析记录:分析日期、样品处理方式、分析方法、质控措施、分析结果、分析人姓名等。

质控记录:质控结果报告单。

2)自动监测运维记录

包括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状况、系统辅助设备运行状况、系统校准、校验工作等;仪器说明书及相关标准规范中规定的其他检查项目;校准、维护保养、维修记录等。

3)生产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

记录监测期间企业及各主要生产设施运行状况(包括停机、启动情况)、产品产量、主要原辅料使用量、取水量、主要燃料消耗量、燃料主要成分、污染治理设施主要运行状态参数、污染治理主要药剂消耗情况等。日常生产中上述信息也需整理成台账保存备查。

4)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产生与处理状况

记录监测期间各类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产生量、综合利用量、处置量、贮存量、倾倒丢弃量,危险废物还应详细记录其具体去向。

10.5.2.2信息报告

编写自行监测年度报告,年度报告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监测方案的调整变化情况及变更原因;

企业及各主要生产设施(至少涵盖废气主要污染源相关生产设施)全年运行天数, 各监测点、各监测指标全年监测次数、超标情况、浓度分布情况;

按要求开展的周边环境质量影响状况监测结果;

自行监测开展的其他情况说明;

排污单位实现达标排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0.5.2.3应急报告

监测结果出现超标的,排污单位应加密监测,并检查超标原因。短期内无法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应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事故分析报告,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减轻或防止污染的措施,以及今后的预防及改进措施等;若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排放的污水可能危及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危害,并及时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

10.5.2.4信息公开

自行监测信息公开内容及方式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1号)、《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环发〔201381号)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求执行。

10.5.2.5监测管理

排污单位对其自行监测结果及信息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排污单位应积极配合并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


第 11 章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建议11.1    

       结论

11.1.1        工程概况

烟淄管道华星输油站-胜星石化原油管道支线工程线路全线均在潍坊市寿光市境内,胜星支线起点为华星输油站,终点为位于胜星石化混凝土搅拌站围墙外。建设输油线路全长5.7km,输送介质为原油,设计压力2.5MPa。全线无线路截断阀室。采用D406.4mm×6.4mm  L360M直缝高频电阻焊钢管。设计输量为400×104t/a(高粘原油500m3/h)。管道沿线省道(S323)穿越1处,乡级道路穿越3处;铁路穿越4处,其中含规划铁路2处,含现有铁路(寿平铁路曹寿线)穿越2处,无河流穿越工程。本工程线路较短,新建线路的巡线、生产及维护依托山东联合能源管道输送有限公司已有的生产、值班人员,不新增定员。

11.1.2        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质量现状

11.1.2.1环境保护目标

本次环境空气敏感目标重点调查对象为管道两侧500m范围内的人口集中居住区等;声环境敏感目标重点调查对象为管道两侧200m范围内的社会关注区(如学校、医院等)、人口集中居住区等;环境风险敏感目标重点调查对象为管道两侧200m范围内的社会关注区(如学校、医院等)、人口集中居住区等。生态环境敏感目标为管道两侧200m范围内的植被、农田等;地下水保护目标为评价范围内的地下水环境。

11.1.2.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工程所处区域为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功能区。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技术支持服务系统达标区判定筛选结果,潍坊市属于不达标区。潍坊市2017SO2NO2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25 ug/m335 ug/m3116 ug/m359 ug/m3CO 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为1.8mg/m3O3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为186 ug/m3;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限值的污染物为PM10O3PM2.5

根据潍坊市《2018年潍坊空气质量通报》,2018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51.2ug/m3,同比改善11.8%;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94.3ug/m3,同比改善8.5%;二氧化硫(SO2)平均浓度为19.9ug/m3,同比改善23.2%;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为34.6ug/m3,同比改善4.3%;臭氧(O3)平均浓度为179.1ug/m3,同比改善1.2%;重污染天数平均为9.7天,同比减少4.9天;优良率平均为65.9%,同比增加5.4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5.6,同比改善7.9%

11.1.2.3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附近地表水体为塌河支流,执行地表水类标准。经调查可知,塌河水质可以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类标准要求

11.1.2.4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评价区地下水质量较好,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类标准。

11.1.2.5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工程区声环境现状符合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

11.1.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1.1.3.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为成品油管线项目,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21 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鼓励类第七石油、天然气“3、原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11.1.3.2项目选线合理性分析

管线不涉及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无文物覆压;管线避开了较大河流等敏感水体,对周围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管线路由不涉及拆迁,社会敏感性低;管线路由距离城市发展区域较远,均穿越较偏远乡镇,管道的通过性较好;管道进行了良好的防腐,因此正常工况下,管道的运营不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影响。施工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项目对评价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负面影响是可逆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评价区生态系统可以逐渐恢复。管道的选线是合理的。

11.1.3.3城市总体规划符合性分析

拟建工程不位于城市水源区、工厂、飞机场、火车站、海()港码头、军事设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工程一般线路临时占地79800m2,施工结束后进行场地恢复,不会对用地性质产生明显影响。项目选址符合《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

11.1.4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1.1.4.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土地利用评价

施工期,评价区工程占地范围内土地类型属于建设用地,本项目工程总占地面积为20016m2,其中永久占地6m2,临时占地面积为20010m2

运营期,本工程永久占地为6m2,全部为建设用地。

2)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评价

施工期,工程占地范围内的少量草本植物被去除,这部分破坏的植被分布范围集中,导致占地范围内的植被覆盖率、植物物种量和生物量短时期内大幅降低,占评价区现有总生物量的3.13%

运营期,由于新引进绿化品种,以及评价区原有的物种并未消失,因此运营期评价区的物种量较施工前有所增加。

3)水土流失评价

建设期工程扰动地表面积为20016m2。本项目建设损坏水土保持设施为建设用地(居住用地)。

4)景观评价

施工期,本项目所在场址为建设用地,目前有少量草本植物,本工程建设不会对景观性质发生改变,景观异质性无变化。

运营期,由于临时占地均已得到生态恢复,将使本工程沿线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得以缓解,但从生态完整性指标的角度分析,由于管线工程永久占地属于建设用地,因此管线工程建设不会对沿线生态完整性产生明显影响。

5)农业影响评价

项目沿线临时占地、永久占地均为建设用地,目前只有少量草本植物,施工期结束后仍保持原有的植被覆盖率。该项目占地对沿线农业经济影响很小。因此,项目建设会对当地的农业经济造成损失很小。它既不会改变寿光市的土地利用现状格局,也不会改变寿光市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比例和地位。

11.1.4.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扬尘,通过每天洒水4~5次进行抑尘,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可将TSP的污染距离缩小到20~50m 范围。

2)管道的地面开挖、填埋、土石方堆放过程为分段进行,施工时间较短,作业带内产生的扬尘为无组织面源排放,采取合理化管理、作业面和土堆适当喷水、土堆和建筑材料遮盖、大风天停止作业等措施时,管道施工扬尘对周围保护目标的影响会大为降低。

3)施工机械废气量较小,且施工现场均在野外,有利于空气的扩散,同时废气污染源具有间歇性和流动性,因此对局部地区的环境影响较小。

4)项目为管道工程,正常工况下,管道运营时对周围大气环境无任何影响;仅在发生泄漏事故的状态下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11.1.4.3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管道施工生活污水处理可依托当地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若无现有处理设施可依托,则采用移动厕所或临时厕所进行统一收集后处理,对沿线水环境无影响。

2)试压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经滤布过滤后作为周围的农田灌溉或林业绿化等用水,确实不能回用的可考虑进行洒水抑尘,地表水不外排。

11.1.4.4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期内对地下水质的影响主要是生活污水、施工过程的辅料、废料和生产废水。施工过程中不设置营地,排量污水较少。同时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利用专门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很小。

2)输油管道采用密闭方式输送,正常情况下对地下水几乎无不良影响。输油管道敷设在地表以下约 1m,由于管道输油压力较大,而顶层覆土层压力较小,一旦发生事故时,成品油会向上喷出地表。如果无人工立即回收,则其一部分轻组分会挥发,另一部分下渗到包气带土体,甚至到达浅水层。

11.1.4.5声环境影响分析

管线沿线两侧200m范围内,噪声敏感点主要有泰和华宇玉泉苑(70m)、百丽澜庭小区(70m)、世纪凤华学校(50m)、弥河玉城小区(186m)。严格落实本次评价提出的环保措施的前提下,各环境敏感点处噪声值不会超过标准限值。施工噪声是短暂的且具有分散性,一般在白天施工,不会对夜间声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一般管线施工噪声不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11.1.4.6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工程分析,管道敷设及旧管道回收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量约为0.9t,主要是瓜果皮、塑料、废纸等。这些生活垃圾如随意堆置,不仅影响施工区环境卫生,还将为传播疾病的鼠类、蚊、蝇等提供孳生条件,进而导致疾病流行,影响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对生活垃圾妥善处置。

由于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少,在农村地区施工建设单位可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采取袋装方式,送到近距离内的城区垃圾处置场所集中处置。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置后,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这些垃圾大部分和城市垃圾一并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带来较大影响。拆除的废弃输油管道,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施工废料交由环保部门集中处理。

各种固废均得到妥善处置,不会对周围的环境有所影响。11.1.4.7环境风险评价


1)通过对本项目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工程风险物质为成品油(汽油、柴油),管段断裂成品油泄漏事故为最大可信事故,分析成品油泄漏后在空气中可能引起燃烧、爆炸,以及由此伴生的空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及生态破坏。

2)原油临界量为2500吨。本工程长度1.1km,管径D711mm,原油密度0.84~0.96 g/cm3,取最大值0.96 g/cm3,所在管线最近两个阀室之间距离为6km,经过计算原油在线量最大为2381t本项目Q取值范围为Q1。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环境风险工作等级划分依据,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简单分析。本项目危险物质一旦泄漏,对大气将产生有机物的污染,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将产生石油类污染物的污染,遇明火发生火灾、爆炸时还会对大气产生SO2NOxCO的排放污染。

3)本工程管道断裂发生火灾爆炸伤亡的风险比较低,操作危险性中等,但仍需要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将事故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4)针对长输管道工程及本项目特点,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行阶段制定有相应的事故防范措施及管理措施,同时制定了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11.1.5        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11.1.5.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在管道建设施工期,采取尽量少占地、少破坏植被的原则,尽量缩小施工范围,各种施工活动严格控制在施工区域内,并将临时占地面积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免造成土壤与植被的不必要破坏,将管道建设对现有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对于施工过程中破坏的植被,制定补偿措施,进行补偿。对于临时占地,竣工后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工作。在开挖地表土壤时,执行分层挖开、分层回填的操作规范。

2)管道穿越工程要规范施工,严格管理,在施工前制定土石方处置方案,限制临时堆放占地面积和远距离转移,用于就近加固堤防、路坝时考虑绿化或硬化。

3)强化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和加强施工队伍职工环境教育,规范施工人员行为。在施工期间,为保证施工质量,由质量监理部门派人进行监督;为保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落实,建立环境监理制度。教育职工爱护环境,保护施工场所周围的一草一木,不随意摘花折木和砍伐、破坏施工带以外的作物和树木。

4)施工的组织安排工作要得当,减轻损失。根据当地农业活动特点组织施工,减轻对农业生产破坏造成的损失。施工期选择在一季作物生长期间完成,不占用两季作物的生长时间。

11.1.5.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根据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在距离居民点较近区段,施工现场设围栏或部分围栏,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地表裸露的时间,以减少施工扬尘扩散范围。

2)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区的规划管理。建筑材料的堆场及混凝土搅拌场应定点定位,并采取防尘、抑尘措施,如在大风天气,对散料堆场应采用水喷淋法防尘,以减少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在装卸、堆放、搅拌过程中的粉尘外逸,降低工程建设对当地的空气污染。

3)用汽车运输易起尘的物料时,要加盖蓬布、控制车速,防止物料洒落和产生扬尘;卸车时应尽量减少落差,减少扬尘;运输车辆进出的主干道应定期洒水清扫,保持车辆出入口路面清洁、润湿,并尽量要求运输车辆放慢行车速度。

4)加强对施工机械、车辆的维修保养,禁止以柴油为燃料的施工机械超负荷工作,减少烟尘和颗粒物的排放。

11.1.5.3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在施工作业中产生生活污水和管道安装完后试压排放的废水。

1)施工生活污水

工程沿线村庄较多,施工条件较好,均有村庄、城镇分布。根据以往管道施工经验,施工队伍吃住尽量依托当地民宅、旅馆或饭店,生活污水处理可依托当地沿线村庄的水处理设施。若无现有处理设施可依托,则采用移动厕所或临时厕所进行统一收集后处理。

2)清管试压水

试压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经收集、沉淀、过滤后可以用于洒水降尘和绿化,或排入周边沟渠。

11.1.5.4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和运营初期,应结合管道线路沿线的地下水监控点,对管线施工对地下水水位及水质变化情况进行监督性监测。

11.1.5.5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噪声源主要来自施工作业机械,如挖掘机、电焊机等,其强度在85105dB(A)。施工期拟采取如下噪声防治措施:

1)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同时加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其良好的工况,以便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

2)在居民区附近施工时严格执行当地政府控制规定,特别是居民区,严禁在晚上10时至次日6时进行高噪声施工,夜间施工应向当地环保部门申请,批准后才能根据规定施工。

3)在施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提高操作水平,与周围居民做好沟通工作,大型穿越工程及敏感点较多处等噪声敏感路段应设置隔声围护,以减少对敏感点的影响,防止发生噪声扰民现象。

4)运输车辆经过沿线居民区时应尽可能减少鸣号,尤其是在晚间和午休时间。

5)合理布局施工现场,避免在同一地点安排大量动力机械设备,以免局部噪声声级过高。

11.1.5.6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施工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废弃包装、纸屑等,产生量为0.9t,统一收集后,依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本项目产生的土石方主要是管道开挖和回填后产生的剩余弃土石方和废渣。弃土方、弃渣用于管道两侧田埂修整、低凹地平整,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本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施工废料量约为0.22t,废料依托当地环卫部门有偿清运。拆除的现有废弃输油管线属于危险废物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11.2           公众参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部令第4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稿)、《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鲁环评函〔2012138号)中的相关规定,项目开展了两次公示,并编制了公众参与单行本。按规定开展了报批前公示。本工程建设得到了绝大多数公众和当地各级政府、社会团体的支持,工程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11.3           总评价结论

本工程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要求,符合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行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要求,选址选线合理。设计中采取了先进的工艺设备、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节水等措施。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将会对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声环境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工程施工及运行过程中,建设单位将认真落实工程设计和本报告中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污染防治措施、环境风险应急措施并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可以把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可接受程度。因此,项目在落实环评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风险防范及应急管理措施以及满足环评报告书提出建议的前提下,本项目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是可行的。

11.4           环保措施及验收要求

本工程环境管理措施和建议见表11-1

11-1  环境管理措施和建议一览表

序号

类别

污染物

措施及效果

1

废气治理

颗粒物

车辆尾气

根据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在距离居民点较近区段,施工现场设围栏或部分围栏,以减少施工扬尘扩散范围。

应避免大风时节施工,尽可能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地表裸露的时间,遇有大风天气时,应避免进行挖掘、回填等大土方量作业或采取喷水抑尘措施。

采用封闭式运输,并加强施工道路的洒水清扫,减少扬尘产生。

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采用土工布围护,可减少扬尘产生。

运输车辆、推土机、挖掘机等在进入施工区时应减速行驶,同时,做好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使其正常运行。

2

废水治理

生活污水

试压排水

生活污水可依托村镇现有的化粪池等处理设施进行处置。

试压水可经过沉淀后用于绿化或农田灌溉。

3

地下水

/

注重源头控制,采取严格的防腐措施和强化安全措施,确保管道设计、选材、安装质量,加强运行管理,确保管道安全运行,防止或将原油泄漏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

强化监控手段,采取国内外最先进的、自动化程度高的管线检漏和定位系统,达到实时监控、准确及时报警和定位、快速处理泄漏事故,将事故发生和持续时间控制在最短范围内,避免或将其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完善应急响应措施。污染事故一旦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防范措施,减少事故影响。

还要建立巡检制度,严防第三方破坏。

4

固体废物

/

施工废料及生活垃圾应委托当地的环卫部门统一回收处理,确保本工程所有固废均能得到合理处置,处置措施和处置方案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修改单标准要求。废弃输油管线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处置措施和处置方案均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修改单要求(环保部2013年第36号公告)。

5

噪声

/

选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运输车辆经过居民区时减缓行驶速度;靠近村庄施工时,应加强管理,以减少施工噪声对居民的直接影响。

在居民区附近施工时严格执行当地政府控制规定,特别是居民区,严禁在晚上10时至次日6时进行高噪声施工,夜间施工应向环保部门申请,批准后才能根据规定施工。

在施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提高操作水平,与周围居民做好沟通工作,大型穿越工程及敏感点较多处应设置隔声围护,以减少对敏感点的影响,防止发生噪声扰民现象。

6

环境风险

/

本工程必须加强管理,杜绝各类事故发生,应制定详细的事故应急计划,严格落实报告表提出的各项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将事故风险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7

生态保护

/

合理进行施工布置,精心组织施工管理,严格将工程施工区及施工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在施工过程中执行分层开挖原则,施工后进行地貌、植被恢复,以植被护土,防止或减轻水土流失。

对土壤、植被的恢复,遵循破坏多少,恢复多少的原则,同时尽量增加绿化面积,提高项目区绿化率。

施工区内搞好防护工作,既美化环境,又防止水土流失。

做好现场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管理工作,严禁随意砍伐破坏施工区内外的植被。

为防比水土流失采取毛石护坡、挡土坎、加固等水土保持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小开挖量,回填应按原有的土层顺序进行,减轻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8

环境管理

/

加强环境管理,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环保验收。

 

11.5           建议

1.建议项目运营期定期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防止漏油事故的发生,防止污染物超标排放。

2.建议采用户外广告、招贴画、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管道保护法律、法规,使沿线群众熟知和了解管道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13780899444
- 客服
咨询客服
技术支持: 山东易云网络公司 电话:15908018101 | 管理登录
seo seo